广府文化》第二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文化》年刊 > 《广府文化》第二辑 > 正文

全域旅游视域下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保护活化更新研究

2021-04-08 14:56:17 来源:广府文化 第6辑 点击: 作者:黄莉 邓小飞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其首批公布的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中,广东省有7个市、县入选,开平位列其中。2018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实施方向越来越清晰。三年来,国家旅游局相继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等系列文件,标志着2016年公布开始创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截至目前,这两批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都只是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暂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已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何谓全域旅游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着力于“新旧动能”转换,即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此来转换传统的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i]

“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是旅游人次的数量增长,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转换价值。全域旅游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套模式和方法。

二、开平侨乡建筑遗产

开平现有人口68万,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75万,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境内有着非常丰富的侨乡特色的建筑遗产资源:

1、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

开平境内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目前尚存1800多座。锦江里隶属开平市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 22 公里,村后并列着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3座碉楼,其中“开平第一楼”瑞石楼建于1923年,为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楼式碉楼(楼高9层)。已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马降龙村面临潭江水,背靠百足山,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最美的村落”。该村13座碉楼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力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门里村因原有三个村口闸门而得名,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迎龙楼(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是开平碉楼砖楼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




2、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开平市牛圩路赤坎古镇

赤坎镇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南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堤西路古民居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乡村祖尝等兴建。古民居楼高一般2-3层,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结合的一种商住两用建筑,根据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取名骑楼。这些成规模、连片、整齐而风格各异的中西合璧骑楼门面共有600多座,延绵3公里,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建筑风格有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伊斯兰式和中国传统式,是20世纪初建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旧城。[ii]

3、私家园林和花园古迹--立园

立园位于江门市开平市北义乡塘口镇环圩路西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为11013.99平方米,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回来兴建的一座华侨私家园林。立园的布局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三个区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并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三个区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布局幽雅。园内只有一座传统意义上的碉楼——乐天楼,其余均为花园别墅,亭台楼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私家园林。

4、华侨村庄---开平市赤坎镇灵源管区加拿大村(又名耀华坊)和邓边村

加拿大村原名耀华坊,隶属赤坎镇灵源村委会,是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出资兴建而得名的田间小村落。始建于1923年,最初建有:俊庐、华德楼、安庐、国豪楼、四豪楼,后期相继在1933至1936年间建有:耀东居庐、国根楼、春庐、郁庐、春如楼和会所等11座建筑。其中有五座庐分别是:俊庐、安庐、耀东居庐、春庐、郁庐;四座楼分别是:华德楼、国豪楼、国根楼、春如楼;一座碉楼是:四豪楼。整个村子人去楼空,村庄寂静地座落在田间至今已经半个世纪。

邓边村属于三埠街道办簕冲村,这个距离大路不到20米的村庄,曾经精心选址:依山、傍水、近田,现在却一户人家也没有了,是个名副其实的“无人村”。全村长不超过800米,宽不超过600米,房子基本都是青砖建筑,每座住宅的建筑风格都是一样的,都是以青砖、水泥板、地砖和木板作为建筑材料。目前许多屋顶早已塌陷,门窗已被盗拆,摇摇欲坠的房门上青砖也已松动,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从墙顶冲天而出,荒芜成为村子给人最突出的印象。


三、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保护活化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过去的十几年间,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不同村镇的遗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稍有差异:

1、开平碉楼与村落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这几个地方的雕镂与古村落较为集中。按照法律规定,文物保护范围内为禁止建设区域,但是对于大型遗产地,当建筑文化遗产与人口分布为高度重合区域时,这一规定则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建筑遗产保护地区村民需要现代厨卫设施和舒适生活,也不可能强制村民继续以附加值很低的耕种为生,如何在这么大的范围内进行村庄的提升、民生的改善,同时维护建筑遗产的价值是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2、赤坎古镇----赤坎古镇的骑楼街前几年是一个开放式的影视城,同时也是当地人居住的地方和通行的一条街道,市井生活全部呈现在这条街上。个体商家利用赤坎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由于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地方文保部门又缺乏监管,赤坎的开发曾经处于无序状态,赤坎镇的历史、人文、建筑等方面的价值都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目前,赤坎圩镇文物保护与整体改建项目已于2017年3月31日全面开始房屋征收工作,保护部门或者保护维修单位在执行维修与开发行为的时候,原住民全部迁走,可能会导致与建筑遗产共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井的生活气息、淳朴的民风民俗、地域生活风貌和建筑的历史背景及建筑材料与技术等)消失,仅仅保护了建筑物的躯壳,致使建筑物在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失却自身的精神与灵魂。

3、立园----建筑遗产被旅游部门开发利用后,文保部门难以进行实际的监管,文化遗产易因缺乏保护知识和方法而导致各种损毁甚至是建设性的破坏。同时诸多文保单位在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维修时,未能同时考虑建筑物维修后可再利用的新功能,如:可以开发旅游或者赋予其他新用途,致使在后期利用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方法欠佳,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更新道路上的障碍。

4、加拿大村和邓边村----诸多侨乡乡村建筑遗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完全荒芜空心的废弃华侨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课题。乡村旅游是很多地方乡村创收增收的支柱产业。在这样一个山水乡愁逐渐消弥的时代,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正面临着部门难统筹、文化缺深度、产品缺体验、产业缺联动、营销缺整合等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

四、全域旅游视域下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保护活化更新途径和方法

对于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是一个迫在眉睫并高度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的策略来解决。在国家大力提倡全域旅游的行业背景下,参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验收标准:规划统筹、要素体系、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优质服务、品牌营销、体制机制、政策供给与创新等八方面内容,开平侨乡建筑遗产的保护活化更新途径和方法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应坚持规划统筹,促进多规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规划包括全域旅游顶层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各项专项规划,其中发展规划是引领,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指明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全域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开放式的、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从旅游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力来思考,旅游要从景区小旅游转向全域大旅游发展,没有空间作为支持是难以成功的。在观光旅游时代,我国的旅游发展从空间上主要依托于各类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宗教艺术区、森林保护区等进行走马观花的观光式游览。当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休闲时代和度假时代时,这些忽视游客旅游体验和参与度的空间形态是难以适应旅游者新的需求的。[iii]

作为民国时期的建筑和街巷风貌遗存,开平侨乡建筑遗产像一个容器一样为旅游提供消费空间场所。因而,应该以旅游消费为平台形成空间的旅游化,要素的旅游化、产业的旅游化的发展格局,改变以往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基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开平旅游空间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转型,实现旅游空间形态和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设置以及差异性分层经营。

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赤坎古镇可依托古镇旅游环境,塑造休闲街区、旅游街区、旅游风景道,通过旅游购物区,旅游综合体,发展休闲旅游形成旅游目的地中间空间圈层。向内连接锦江里村、马降龙村、自力村和三门里村等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区外围村落(如加拿大村和邓边村)建设度假区、旅游露营地、旅游主题民宿、康养社区等,发展度假康养旅游,形成旅游目的地核心空间圈层,增加游客停留的时间,产生更多实现消费的可能性。向外连接开平市大沙镇这样的生态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圈,建设登山基地、骑术基地、低空飞行基地和国学基地等发展技能性学习体验旅游和康养旅居深度游,形成旅游目的地外围空间圈层。大沙镇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天露山梅林,双石山,岗坪茶叶基地、岗坪村梯田和榄坑自然风景区。便捷的旅游交通,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和智慧旅游网络服务平台,让这几个圈层和层级的旅游目的地方便快捷衔接与联通,以满足游客沉浸式的深度参与和自我体验需求。

2、应严守生态红线,提升全域环境质量。

全域旅游发展要营造全域旅游环境,提升全域自然和社会环境质量,保留城乡风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在规划中,旅游项目布局要严守生态红线。全域旅游专项规划应在结合开平生态红线、城市总规、土地利用等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筛选出城市、水域、山乡三个层次可利用空间,在环境保护的总原则引领下,拓展和优化开平的旅游发展空间。

开平大沙镇天露山上6000多亩原生态梅林,每逢严寒季节,万花盛开雪白一片,是烟雾飘渺深山之中的芳华绝景;双石山美丽的自然风光非常适合开展户外拓展、远足、徒步和定向越野等户外探险游和户外极限运动游。岗坪茶叶基地600亩茶叶种植基地,暮春3月至9月可进行金萱、鸿雁、白毛、英红等六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名优茶品种的游览、采摘和品尝。位于岗坪村委会门前的300多亩水田,每年4月的春耕和8月的秋耕,均能观赏到绿叶悠悠、稻谷金黄层、次鲜明的梯田美景。

榄坑自然风景区内资源丰富,有2条近3公里的天然河床,形成大小瀑布10多处,深潭飞瀑,千姿百态。风景区内约有6000多亩原生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景区四周,景色迷人,有“文革”时兴建的颇具特色的小水电站3座。该自然风景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开平市难得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家庭式休闲康养旅游的理想之地。榄坑周边村庄还种植青梅1000多亩,每年的11月至12月是观赏梅花绽放的最佳季节,为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外围空间圈层的市场挖掘带来很大余地。通过深挖“农游合一”开发力度,把农业观光体验游和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结合,打造成“生态小镇、有机乡村、休闲慢城、养生胜地”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乡村振兴。

3、应打造“旅游景区+城市与特色村镇+产业园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全域旅游是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等五个层面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架构。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明:全域旅游发展四个主要目标,其中之一便是是旅游效益最大化,即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

从全域旅游的成效看,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及两者的增长率并非追求的终极目标,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相关产业的穿透力、幅射力,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发展的拉动力,才是全域旅游的关键。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下辖新会区(市)、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鹤山市五市,俗称“五邑”,是闻名世界的华侨之乡。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利用开平的侨乡建筑遗,产融合区域水利、农业、工业、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声名海内外的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为抓手和亮点,吸引游客的视线进入从特色产业发展而来的新业态旅游项目,从而实现对台山川岛、恩平温泉景区、古劳水乡等传统景点,对新会陈皮、新会柑普茶叶制造、新会古典家具、江海腊味、台山鳗鱼、台山海宴镇富贵竹、小冈香业、开平卫浴、鹤山制鞋、蓬江摩托车等特色产业的辐射。将企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旅游业。在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充分挖掘相关产业的旅游观赏、体验、休闲、度假功能,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只有拥有一定数量和品质的旅游资源,具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旅游消费相匹配吻合的地区,全域旅游示范效应才会最为显著。

4、应精心打造雕琢“华侨文化”精神和形象核心,全力营造“华侨文化”生活场景和氛围,合理建设布局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体系,激活开平侨乡古镇、碉楼与村落。

在自助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要素的建设和布局是基础和核心。首先,旅游要素布局要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以提升旅游体验品质为目标,布局位置符合旅游者行为规律,布局类型和品质符合旅游者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如广东江门开平市赤坎镇,是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2017年4月启动的赤坎古镇整体保护项目,首先便是对赤坎文物的保护,其次承担一个文化窗口的作用。通过古镇对侨乡文化和岭南文化进行宣传和展示,并以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侨乡文化特色旅游风貌区带动周边特色村落全域旅游。

细数民国期间开平的华侨建筑遗产,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用材无不与屋主和修造工匠的海外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从业主到修造建筑的工匠、部分泥水工匠们,亦曾经在香港、东南亚、澳门、广州等地工作过,对西方建筑装饰工艺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在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iv]这些具有折中主义特征的建筑,不讲求固定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式样,只注重形式美。它反映了南越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文化耦合,体现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侨乡民众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折射了开平人民开放务实、博取众长的思想取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这正是开平侨乡建筑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魅力所在。

除了有形的古镇、碉楼与村落,开平还蕴藏着无形的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截至2016年,开平共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项。无论是开平侨乡建筑遗产、非遗传承人还是非遗项目,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只有让水口泮村舞灯、赛龙舟、开平锣鼓、开平小调、舞狮和全村人的祠堂大筵这些民俗和民间庆典活动,柴火黄鳝饭、开平银针粉、牛郎糍、马岗濑粉、马岗鹅、赤坎鸭粥等民间饮食和工艺兴盛活跃,让村民们成为古村复活的主角,保存他们的质朴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乡风民规,古镇古村才能唤醒经过时间镌刻的痕迹和时光的记忆,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和灵魂,成为吸引人们争相前往的地方。

5、应注重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智慧旅游网络的建设。

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网络三个网的充分发展,与全域旅游目的地构成了全域化发展的旅游结构。在全域旅游规划中,交通是基础和重中之重。在全域旅游规划中,要建立旅游交通及公共设施的网络结构,重视旅游标识系统的打造,完善旅游厕所布局,合理布局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外部可进入性强、内部串联的交通网络,完善旅游交通配套。

自助旅游时代,互联网推动旅游,成为旅游者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在创意设计与优势资源整合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与“旅游+” 的概念提升休闲游憩交互体验。例如,从制香产业衍生的小冈香业城,举办香文化展示,传统手搓香制作;从古典家具行业引申的新会古典家具城,举办古典家具榫卯拼装体验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和学习体验,显示新业态旅游项目的活力,形成自主旅游生态圈,进而撬动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结构的变革。

发展全域旅游要采用互联网、物联网、O2O、移动终端的手段,建设智慧设施,开展智能导游、线上预定等智慧服务,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运营监测中心。新会陈皮村以传统的药食同源的贡品---陈皮---为基础打造产业基地,集陈皮交易、特色餐饮、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展开新业态旅游。2018年国庆期间举办的2018首届新会陈皮柑农节,利用互联网线上发布信息,线下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分享丰收的喜悦。游客可以挑选当年最早上市的一批新会柑,可以欣赏地道的咸水歌表演、新会柑丰收大巡游,参加互动游戏和文艺表演等。新会区11个产区的柑农现场直供预售,让游客和采购商都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正宗地道的新会柑和新会陈皮,在游玩和购物的同时,在陈皮村内品尝地道的养生美食。同时,新会柑的农业生产核心产区茶坑村、天马村、东甲村、梅江村等,都是广东最美的生态乡村,每年柑橘树开花时节,香气怡人,对人有很好的神经舒缓和镇定作用,也都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旅游目的地。

6、应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供给。

发展全域旅游,治理机制是关键,政策创新是核心。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成立全域旅游创建办公室,把旅游工作纳入到政府年度考核机制,建立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涉旅部门联合执法。制定和创新全域旅游支持政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旅游人才与教育政策等,都是必要的举措。

五、结语

开平的全域旅游建设,只有通过创建社会共建共享的旅游环境,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和政策等要素在空间优化、产品建设、服务升级、民生幸福等方面的整合、优化和提升,才有可能激活开平侨乡建筑遗产,释放开平侨乡建筑遗产历史遗韵,促进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保护活化更新,带动开平乡村旅游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内旅游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本文原载纪德君、曾大兴主编《广府文化》(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i]罗文斌:《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解读》,国家旅游局内参《旅游调研》2016年第8期,第6页。

[ii]张国雄 李玉祥:《开平碉楼与民居》,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iii][美]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iv]Qiguang Zeng,“Studies of wall painting fragments from Kaiping Diaolou by SEM/EDX, micro Raman and FT-IR spectroscopy”,Journal of Microchemical JournalVol.12,No.3,May 2010.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