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第二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文化》年刊 > 《广府文化》第二辑 > 正文

《粤讴》的话语构成形态试探

2020-11-22 15:52:17 来源:广府文化 第2辑 点击: 作者:陶原珂

对招子庸(1786-1867年)《粤讴》的已有相关研究,较多探讨其在粤剧发展中的源流关系和意义。对其语言形态的研究,近年做得较深入的有谭赤子(2014年)[i]和杨敬宇(2005年)[ii],前者通过对其中所运用古典词语、民间俗语和方言口语的考释,呈现它的语言特色,后者则单就可能式的否定形式做比较,探讨三部粤讴(包括《粤讴》、《新粤讴》和《新粤讴解心》)所呈现语言差异的现象。这些研究使人们对《粤讴》语言面貌的局部认识日益清晰,也为本文从话语构成的整体形态试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笔者(1998年)[iii]曾通过与普通话比较来描述粤方言的存在形态,如表Ⅰ所示。

标准普通话

非标准普通话

粤方言口语

粤音书面普通话

书面普通话

书面非标准普通话

书面粤方言

表Ⅰ

其中,“粤音书面普通话”是以粤语方音读出普通话的书面形式,“粤方言口语”即日常粤方言的口语形式,“书面粤方言”则是以文字记录的粤方言形式。而作为方言文艺的语言形态,受到文艺表达形式的制约,却并非仅仅是方言口语的文字记录形式,需要另立一个形态来概括。如果说,“粤讴是一种用粤语方言写成的民间说唱文学”[iv],正可以作为粤方言文艺的个案形态来探讨,以呈现粤方言文艺话语构成方式的典型面貌。

一、 粤方言口语和同共语混用标志性词语:系-是、睇-看、唔-不

招子庸的粤讴作品以粤语的口语为基础,但是,各个语篇的话语形态并不统一,与当今的粤语(主要是广州话)相比照可以看出,有的语篇是较为纯粹的口语,有的是粤语口语和官话文语相杂次,而为了适合于歌,这些粤讴语篇都押粤音的韵。

107B5

以较为纯粹的粤语口语构成的语篇,如招子庸作品《拣心》:

⑴“世间难揾一条心,得你一条心事我死亦要追寻。一面试佢真心,一面防到佢噤,试到果实真情正好共佢酌斟。噤噤吓噤到我哋心虚,个个都防到薄幸。就系佢真心来待我,我都要试过两三匀。我想人客万千,真嘅都冇一分,嗰啲真情撒散,重惨过大海捞针。况且你会揾真心,人亦都会揾,真心人客,你话够几个人分。细想缘份各自相投,唔到你着紧。安一吓本分,各有来由你都切勿羡人。”

例⑴中从动词(如“粤揾:找、粤系:是、粤冇-没”)到名词(如“粤人客:客人、粤人:别人”)、指代词(如“粤佢:他/她、粤我哋:我们、粤嗰啲:那些”)、形容词(如“粤着紧、粤薄幸”)、副词(如“粤正:才、粤唔:不”)、结构助词(如“粤嘅:的”)、量词(如“粤匀:次”)等等不同词类,都使用了与官话文语不同的粤方言口语词汇。另有画线的词语,现代普通话与广州话都不见使用,则难辨所属,但是,从“噤噤吓”的词尾“-吓”现在仍保留在粤方言口语来判断,该复合结构也应该是当时的粤语词。由此判断,这个粤讴语篇是整体较为统一的粤方言口语构成的。

明显以粤语口语和官话相杂次的语篇,如招子庸的作品《解心事》两首:

⑵之一“心各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数是命蹇,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若系愁苦到不堪,真系恶算,总好过官门地狱更重哀怜。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乐境无边。若系解到唔解得通就讲过阴隙过(嗰)便。唉,凡事检点,积善心唔险,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

之二“心事恶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字看得圆通,万事都尽轻。心事千条就有一千样病症。总系心中烦极讲不得过人听。大抵痴字入得症深都系情字染病。唔除痴字就系妙药都唔灵。花柳场中最易迷却本性,温柔乡里总要自出奇兵。悟破色空方正是乐培,长迷花柳就会坠落愁城。唉,须要自醒,世间无定是杨花性,总系边一便风来就向边一便有情。”

例⑵在同一语篇中,动词 “看”(用于之二)与“粤睇”(用于之一)同现,“是”与“粤系”在之一、之二都同现,甚至是对举(如之二的最后两个分句“世间无定是杨花性,总系边一便风来就向边一便有情”),而今天广州话口语只用“粤睇、系”,不用“看、是”;之二的副词“不”与“粤唔”同现,今天广州话口语通常用“粤唔”,不用“不”。其中还有一些词语“在来生、在目前、方正是、了然、大抵”等为今天广州话口语不用,而“粤总好过、边一便、唔解得(通)”等则为广州话口语特有。由此可以见出,这两个粤讴语篇并不是以单纯的粤语口语构成的,或反映了粤语在发展进程中一些词语共存共用的历史现象,或反映了粤讴杂糅粤语口语和官话的话语构成特征。

从粤语口语的典型词语构成的角度来观察,有些现代粤语口语表达方式“唔好、咪”等在粤讴中尚未出现,仍用官话文语的说法“莫”,例如:

⑶《唔系乜靓》:你唔系乜靓啫,做乜一见我就心伤。想必你未出世就整定销魂,今世惹我断肠。你系前世种落呢根苗,今世正有花粉孽账。故此我拼死去寻花,正碰着你呢朵异香。红粉见尽万千,唔似得你咁样。相逢过一面,番去至少有十日思量。舍得死咯敢话,死去会番生,我又同你死账。难为我真正死咯,嗰阵你话冇乜相干,呢会(回)俾(畀)个天上跌个落嚟,我亦唔敢去乱想。真真要见谅,莫话粒声唔出就掉转心肠。

⑷《乜得咁瘦》:乜得你咁瘦,实在可人怜。想必你为着多情惹恨牵。见你弱不胜衣,容貌渐变。劝你把风流两个字睇破吓,切勿咁绻缠。相思最会把精神损。你睇痴蝶在花房,梦得咁倒颠。就系恩爱到十分亦唔好咁绻恋。须要打算,莫话只顾风流唔怕命短,问你一身能结得几个人缘。

例⑶和⑷都用官话文语否定词“莫话”而不用现代粤语口语的否定词“粤咪话”;另外,粤语现代口语标志的“咗”亦未见用,按现代粤语应该说“粤为咗”的在例⑷这段粤讴中用“为着”表示。

从以上例证分析可见看到,招子庸的粤讴作品的话语构成并不是纯粹的粤语口语,而是以粤语口语为主要而杂用官话文语的混合物,有些现代粤语的典型词汇尚未出现,体现出古代粤语向现代粤语过渡的若干词语因素。

二、粤讴作为用粤语构成说唱语篇的表达形态

776E

 

粤讴之所以出现杂用粤语口语和官话文语词语的现象,是因为它是一种说唱的语言艺术样式,需要构成与现实口语不同的语言形态,以求在变异中产生审美距离感。

首先是情景性的描述语言,叙述人与对话人的关系在叙述话语中有所呈现,例如:

⑸招子庸《桃花扇》:“桃花扇,写首断肠词,写到情深扇都会惨凄。命冇薄得过桃花,情冇薄得过纸。纸上桃花,薄更可知。君呀,你既写花容,先要晓得花的意思。青春难得,莫误花时。我想绝世风流都冇乜好持。秋风团扇,怨在深闰。写出万叶千花,都为情一个字。唔系你睇侯公子李香君,唔系情重,点得遇合佳期。”

其中围绕桃花扇这一道具情景感叹人情、人缘和年华,一唱三叹、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述,从其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即可以看出,这显然是说唱中的抒情片段,而不是自然口语的话语片段。然而,其句式构成长短不一,不像有词令曲牌的格式制约,分明又接近于说的话语形式。又如:

⑹《真正恶做》:“真正恶做,娇呀你晓得我苦心无。日夜共你痴埋重惨过利刀。近日见你熟客推完,新客又不到。两头唔到岸,好似水共油捞。早知道唔共你住得埋,不若唔相与重好。免使挂肠挂肚,日夕咁心操。劝你的起心肝寻番过好佬,共你还通钱债,免使到处受上期租。河底下虽则系繁华,你见边一个长好到老。究竟清茶淡饭都系拣过上岸至为高。况且近日火烛咁多,寮口又咁恶做,河厅差役终日系咁嗌嘈嘈。唔信你睇各间寮口部,总系见赊唔见结,白白把手皮捞。就俾你有几个女都养齐,好似话钱债易做,恐怕一时唔就手就堕落酆都。虽则鸨母近日亦算有几家系时运好,赎身成几十个女,重有几十个未开铺。想到结局收场未必真系可保。况且百中无一个的境遇实在难遭。你最好拨埋心水揾着地步,唔怕冇路,回头须及早,好过露面抛头在水上蒲。”

在这段与娇伎的独白性述说中,表白了语者“我”的苦恼,叙述了“近日”观察的情形、劝说的情节和理据、周围发生的事情、对出路的复杂思考等等,明显包含有情节性的成分,较为突出地体现出说唱的情景性和表演性的特点。

以上语篇虽然语句都没有一定的长短格律规制,但在语句形式相对较为自由的话语构成中,却都贯穿着隔一分句用韵的押韵规律,而且押的都是粤语口语韵字,而不官话的韵字。这一点,最能够体现出粤讴以粤语口语为基础的基本语言艺术色调。

如果把上述粤讴的语言形态作为粤语文艺语篇的一个典型案例看待的话,把它置入表Ⅰ的语言类型之中,可以得到表Ⅱ的语类型。

表Ⅱ

标准普通话

非标准普通话

粤方言口语

文艺普通话

粤音书面普通话

文艺粤方言

书面普通话

书面非标准普通话

书面粤方言

其中,“文艺普通话”则为普通话的文艺形式。而“文艺粤方言”在本文所展示的粤讴,有的语篇以较纯粤方言为基本面貌而夹杂有少量官话成分,有的语篇则含有较多官话或古汉语成分,总的来看,则都不能看作就是当时的粤语。从现代以来的粤方言诗文以及小说的情况看,所谓粤语文学的语言形态也都是与共同语相兼糅合一起的,由于各个语篇相兼糅合的语言成分比重不一[v],其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i]谭赤子《招子庸〈粤讴〉的语言特色及其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ii]杨敬宇《三部粤讴作品中的可能式否定形式》,《方言》,2005年第4期。

[iii]陶原珂《试谈粤方言和普通话的几种存在形态》,郑定欧、蔡建华主编《广州话研究与教学(第三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48页。

[iv]梁鉴江《论招子庸的〈粤讴〉》,《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v]陶原珂《粤语区作家笔下的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因素》,《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