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第二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文化》年刊 > 《广府文化》第二辑 > 正文

中国古村落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和原因

2021-12-12 19:51:59 来源:广府文化 第3辑 点击: 作者:曾大兴

A7E7D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时段的历史沿革,村落的地理位置、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所居住的自然村落。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大量的农耕文明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12年9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本文为行文方便,多数时候仍使用“古村落”这一名称。

一、中国古村落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和原因

据统计,至2000年,中国自然村落总数为363万个,至2010年锐减至271万个,仅仅10年就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近250个村落。在这些消失的村落中究竟有多少古村落,则无人知晓。

2012年4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对中国古村落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存的古村落近12000个。

40EBC

2012年9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由建筑学、规划学、民俗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2年12月19日、2013年8月26日和2014年11月17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先后三次联合发出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28个省共2556个古村落入选该名单。笔者根据这个公示的名录,制成表一、二、三、四(见下页)。


表一: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省统计表(2012年12月19日公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西藏

2



3

9

1

32

16

48

10

5

7

4

4

13

5

四川

重庆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合计

20

14

30

28

33

25

4

43

5

48

40

39

7

62

90

647

表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省统计表(2013年8月26日公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西藏

1

2


5

4


7

46

22

6

8

6


3

7

1

四川

重庆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合计

42

2

42

15

56

40

13

47


25

51

30


232

202

915

表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省统计表(2014年11月17日公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西藏

2

4

8

16

3


18

37

59

21

17

2


8

21

5

四川

重庆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合计

22

47

19

46

36

46

10

86


52

35

20

12

208

134

994

表四:第一、二、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省统计及排序表

省份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西藏

数量

5

6

8

24

16

1

57

99

129

37

30

15

4

15

41

11

排序

25

24

23

18

20

27

13

8

4

16

15

21

26

21

14

22

省份

四川

重庆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数量

84

63

91

89

125

111

27

176

5

125

126

89

19

502

426


排序

11

12

9

10

6

7

17

3

25

6

5

10

19

1

2


就上述四表来看,中国古村落的地理分布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这些古村落全都分布在农耕文化区。游牧文化区是没有古村落可言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使得长城内外的广大草原只有稀稀落落的随时可撤可建的帐篷或毡房。表中所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境内的84个古村落均处于游牧文化大区内的农业文化亚区。

18AB4D

二是南方的古村落明显多于北方。在第一批公布的647个古村落中,南方占488个,北方只占159个;在第二批公布的915个古村落中,南方占797个,北方只占118个;在第三批公布的994个古村落中,南方占773个,北方只占221个。三批总共公布了2556个古村落,南方占2058个,北方只占498个,南方是北方的4.13倍。

三是山区的古村落远远多于平原。拥有广袤的东北平原的黑、吉、辽三省只有19个古村落。安徽111个古村落,仅皖南山区(黄山、宣城、池州三市所在地)就有94个,还有12个分布在皖西南山区(六安、安庆二市所在地)。湖北89个古村落,在江汉平原上的只有一个,其他全在鄂西北和鄂东南山区,仅鄂西山区就有38个。山西是我国北方山地最多的省份,其所拥有的古村落多达129个,在北方居第一,在全国居第三。贵州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国山地最多的省份,竟然有426个古村落,占全国的17%。

1B823C

为什么南方的古村落远远多于北方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发生在北方的战争远远多于南方,使得北方许许多多的古村落遭到战火的破坏。我国现存古村落历史最长的有1000多年。这1000多年来,我国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遭受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所发动的战争之破坏。19世纪以后,长城南北又先后受到俄罗斯和日本等外国侵略者的破坏。长期的战争,使得无数的村庄被毁。比较而言,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即整个黄河流域所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而在长江以南,如安徽南部,如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则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

二是我国北方的气候环境普遍不及南方好,常见的大风、大雪、大风沙、冰雹、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古村落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我国南方虽然多雨,但是其破坏强度显然不及大风、大雪、大风沙、冰雹和冰冻。

188F45

为什么山区的古村落远远多于平原呢?主要原因大约有以下五点:

一是古人建村落,大都讲究阳宅风水。即要选择风水宝地居住,以求人、财两旺,富贵显达。而所谓风水宝地的第一要求,即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如果有平原和山地供建村者选择,人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山地。

二是中国的古村落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砖、瓦在山区、平原虽均可烧制,但以在山区烧制更方便,因为中国用煤烧制砖瓦的历史还不到150年,更长的时间内是用木材烧制砖瓦,而木材主要来自山里。石头也来自山里。所以在山区建村落要比在平原方便得多。在山区建村落,取材既方便,运输也方便。

1D8ECA

三是在战争的背景下,山区比平原要安全一些。侵略者的首要目标是占领城市,而城市多建在平原。为了占领城市,他们往往一路烧杀抢掠,因此交通线一带的平原村落,尤其是城市附近的平原村落,就难逃一劫了。比较而言,山区的古村落受到战争破坏的几率就要小很多。

四是山区遭受的自然灾害比平原要少,尤其可以避免洪水的淹没。虽然山区也会有暴雨、泥石流和虫蛀等自然灾害发生,但山里人有一整套经验来防范这类风险。

五是近10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主要是在平原进行的,山区由于在交通、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相对落后,不被那些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开发建设者们所看好,因此反而落得一个平静,大量的古村落得以保留。

二、广东古村落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和原因

8F0DE

1DE9D0


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与财政部先后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广东村落有126个,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云南、贵州、浙江、山西四省。这126个村落的地理分布如下:

表五:《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广东村落分布表

广州

佛山

肇庆

清远

东莞

深圳

惠州

中山

珠海

江门

阳江

12

4

9

13

6

1

7

2


4

1

茂名

云浮

韶关

河源

梅州

潮州

汕头

汕尾

揭阳

湛江

合计

1

1

3

1

40

2

1

2

4

12

126

就广东古村落的地理分布来看,有这样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平原村落与山区村落的比例发生重大变化,平原村落多于山区村落。如果说,客家文化区(韶关、河源、梅州)的44个古村落多数在粤北和粤东山区,那么潮汕文化区(潮州、汕头、汕尾、揭阳、湛江)的22个古村落以及广府文化区(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东莞、深圳、惠州、中山、江门、阳江、茂名、云浮)的61个古村落则多数在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见表六。

表六:广东三大文化区古村落分布表

文化区名

广府文化区

客家文化区

潮汕文化区

所在行政区

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东莞、深圳、惠州、中山、江门、阳江、茂名、云浮

韶关、河源、梅州

潮州、汕头、汕尾、

揭阳、湛江

数量

61

44

21

二是广府文化区的古村落最多,达61个,而客家文化区和潮汕文化区加起来只有65个,广府文化区几乎占了全省的一半。因此研究广东的古村落,应以广府文化区为重点。

广东的平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古村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朝历代的战争烽火很少烧过岭南,而岭南本地的战火则很少燃起,这就使得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上的古村落都极少遭到战争的破坏。

二是广东三大民系各有地域范围。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粤西地区,潮汕民系主要分布在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和粤西南的雷州半岛,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东北山区。由于各有地域范围,因此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建村落。而平原上的人口显然多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也高过山区,故平原上的古村落总体来讲就比山区要多。

三是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然。广东地处南海之滨,自西汉以来即有发达的海外贸易,因此对海外商业文化多有吸收。另一方面,广东又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广东三大民系多由中原迁徙而来,他们在吸收海外商业文化的同时,又顽强地保留着中原农耕文化的传统。许多学者只认识到广东人开放的一面,而对其守旧的一面则缺乏认识。其实正是这守旧的一面,使得广东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包括大量的古村落、古城镇,还有在数量上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是近10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虽领先全国,但是支持这种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对外贸易和外商、港商、台商投资,不是像内地许多省份那样主要靠出卖土地。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广东许多古村落得到保存。虽然某些城中村如广州的杨基村、猎德村都被破坏了,但是总体来讲,这种毁村扩容的事件在广东还不是很普遍。

古村落研究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学、规划学、遗产学、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即空间角度研究古村落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和成因,还只是一种外部空间研究,尚未深入到村落的内部空间,因此这种研究是很初步的。希望专家们批评指正。

附录:广东境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

一、广府文化区内的古村落

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道聚龙村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

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沙湾北村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港头村

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新围村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钟楼村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茶基村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

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孔洞村

肇庆市怀集县大岗镇扶溪村

肇庆市怀集县中洲镇邓屋村

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

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

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

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杨池古村

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江门市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

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东莞市茶山镇超朗村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东莞市寮步镇西溪村

东莞市塘厦镇龙背岭村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

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

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绳武围村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

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

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文明村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

阳江市阳东县雅韶镇西元村阳江雅韶十八座

清远市清新县龙颈镇凤塱村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

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

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马带村

清远市连州市连州镇沙坊村

清远市连州市龙坪镇元壁村

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

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卿罡村

清远市连州市东陂镇白家城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

二、潮汕文化区内的古村落

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龙湖古寨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汕尾市陆丰市潭西镇大楼村

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西岐村

揭阳市揭西县东园镇月湄村

揭阳市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村

揭阳市普宁市梅塘镇溪南古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

湛江市雷州市杨家镇北劳村

湛江市雷州市北和镇鹅感村

湛江市雷州市纪家镇周家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兴镇关新村

湛江市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

湛江市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

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双村村

湛江市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

三、客家文化区内的古村落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梅教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小黄村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谢响塘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

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

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大地村

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南磜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南村

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建桥村

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邹家围

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龙上古寨

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

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

梅州市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梅州市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

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

梅州市兴宁市新陂镇上长岭村

梅州市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

梅州市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

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鸡公侨村

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龙盘村

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

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

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

梅州市五华县歧岭镇凤凰村

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夏阜村

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村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韶关市南雄市乌迳镇新田古村

2015年11月8日于广州

(本文原载纪德君、曾大兴主编《广府文化》第3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