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成功举办
2019-05-20 10:51:01 来源: 点击: 作者:薛展鸿
2019年5月10日,“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广州大学图书馆附楼206室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属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七届广州学术季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与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与会嘉宾就迎春花市、牙雕、粤剧、石湾陶塑、端砚、广彩以及广绣等一系列广府民间艺术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重点探讨以口述史方式对广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本次会议由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大学特聘教授康保成教授与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刘晓春教授担任评议人。
在开幕辞中,纪德君主任对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了肯定。他表示,尽管与会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大家对于口述史研究的热情、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谈工作所做的细致准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同时,纪德君主任又强调,本次研究成果将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因此大家应在会议中畅所欲言,交流在访谈中遇到的疑惑,希望评议专家能就后期成果整理、拓展访谈深度等方面作进一步指导。
在上半场的会议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高级美术设计师莫智勇副教授为大家作《基于迎春花市文化符号的广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从迎春花市这一广府文化城市特色符号入手,就如何基于城市文化符号构建广州市的城市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李俏梅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对牙雕传承人进行访谈的相关感悟,她指出目前牙雕传承面临的两大问题:牙雕原料的缺乏以及从业者的待遇相对较低,行业缺乏新鲜血液。如何使牙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并得到传承,仍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自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屠金梅副教授,以及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邓海涛讲师分别汇报了对粤剧两位国家级传承人——欧凯明与丁凡的访谈工作,从问题设置、采访提纲以及后期成果整理等方面对访谈加以总结。针对上述学者的发言,康保成教授指出访谈工作的几个要点:首先,访谈应以田野调查相结合,要尽量贴近访谈对象的生活;其次,访谈对象生活、工作、学习等地点也可以适当加入访谈计划之中,从而使访谈内容更为丰富;最后,访谈工作应多次进行,在多次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短暂的茶歇后,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王丹教授作《我的从艺经历——石湾陶塑非遗传承人刘炳、廖洪标口述史研究》的学术报告,她着重分享访谈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提出,有关石湾陶塑的资料已相当完备,怎样彰显本次口述史研究的独特学术价值才是工作重点。何向副教授在《老艺人、新匠人:端砚制作技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学术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问题,她结合自身对端砚制作技艺的长期关注,提出端砚文化的价值与活化问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邓宇英副教授作《岭南彩瓷之花——广彩非遗传承人许恩福、谭广辉访谈录》的学术报告,她同样谈到了广彩现今所面临的困境在于市场需求减少,尤其是出口量相对下降对其传承有着一定的影响。纪德君主任则在《广绣非遗传承人郑乃谦访谈录》中,为大家介绍了广绣通过引进现代生产工艺、建设资源数据库等方法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纪德君主任表示,相关行业产业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实现广府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面对上述学者提出的问题,刘晓春教授指出,访谈活动要求访谈者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与引导能力,访谈目的就是要获得访谈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口述史研究的价值所在。
在闭幕辞中,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大兴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曾大兴教授从自身工作经历谈起,指出广府文化的独特性与开放性,而口述史研究将会是通往广府文化的有效路径,我们不仅要实现广府文化在国内的传承与活化,更要有将广府文化传播出海外的眼界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