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广府文化研究基地调研组考察佛山民间工艺

2015-07-30 21:00:09 来源: 点击: 作者:

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绚丽多姿,其中陶艺、广绣、木版年画、剪纸、玉雕等,以鲜明的个性特点而成为广府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21世纪以来,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或逐渐衰弱,传承艰难;或创新变革,焕发生机,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民间工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2015年7月22日至25日,在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的带领下,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的主任纪德君教授、副主任曾大兴教授、研究员耿淑艳博士、民间工艺专家刘菲菲博士、朴成军博士、民间工艺大师许恩福先生等一行10人,组成调研组,对佛山民间工艺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工作室、作坊、工厂、展览馆、博物馆、艺术街,通过实地考察、个人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试图找出佛山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密码、产业创新的路径和传播推广的方法。

调研组来到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始调研之旅。(左起:许恩福大师、朴成君博士、纪德君主任、徐俊忠副校长、刘菲菲博士)

石湾陶瓷博物馆(左二为曾大兴副主任)

22日上午,调研组参加了由佛山市文广新局南策炳副局长主持的座谈会。会上,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了佛山非遗保护情况,工艺美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了佛山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现状,陶艺大师周炳基先生、潘汾淋先生、刘雪玲女士介绍了佛山陶艺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情况,调研组积极提问,和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掌握了佛山民间工艺的基本情况。

文广新局召开的座谈会

提到佛山,人们自然会想到石湾公仔。石湾公仔是佛陶的代表,有千余年历史,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与景德镇瓷器并称双美,俗云“石湾陶,景德瓷”。22日下午,调研组来到了周炳基、潘汾淋、潘柏林、黄松坚、黄志伟、封伟民、刘泽棉、杨瑞华等陶艺大师工作室,与大师们就佛陶的艺术创新、产业化、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师们精美的佛陶艺术品令调研组赞叹不已,大师们心系佛陶的情怀也令调研组钦佩。调研组还考察了南风古灶和美陶厂生产车间,了解佛陶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

潘汾淋工作室(左一为潘汾淋先生)

周炳基工作室(左四为周炳基先生)

美陶厂生产车间

美陶厂生产车间

南风古灶

南海顺德自古是广绣重镇,23日上午,调研组前往顺德大良的广绣生产厂富德公司进行调研。公司董事长郑乃谦先生介绍了该厂的历史与面临的困境,以及广绣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现代工艺方法、管理体制、销售理念,为调研组提供了民间工艺产业化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令调研组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调研组来到广绣车间,广绣车间寂静无声,一群年轻的绣娘正全神贯注地飞针走线,织着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重回到了过去古朴而优雅的时光。下午,调研组考察了顺德香云纱生产基地和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富德公司的座谈会

富德公司的座谈会

富德公司的广绣生产车间

富德公司的广绣生产车间

富德公司的广绣设计室(右二为董事长郑乃谦先生)

顺德香云纱生产基地

佛山钮芭拉服饰有限公司(前排右一为设计师蔡敏女士)

24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一条小巷的深处,走进一家古老的略微幽暗的老铺子,铺子里到处都是版画,“关公持刀守大门”“梅花童子送春来”“和合二仙笑颜开”“好汉武松正打店”,一幅幅版画生动明快,色彩艳丽,这间铺子就是佛山木版年画现存的唯一的百年老铺——冯氏老铺。佛山木版年画曾经在清代繁荣一时,极盛时作坊达二百余家,然而现在只剩下一间老铺和一位年近80高龄的传承人冯炳棠先生,令人稀嘘不已。下午,调研组考察了平州玉器街、中南电缆厂龙狮基地、南海藤王府藤编,调研之旅圆满结束。

佛山冯氏木版年画百年老铺

佛山冯氏木版年画百年老铺(前排左二为冯炳棠先生)

与佛山冯氏木版年画负责人座谈

佛山平州玉器街

龙狮基地

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

(作者、供图:耿淑艳)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