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文献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典文献资料 > 正文

《洪秀全演义》

2012-03-29 14:48:03 来源: 点击: 作者:

《洪秀全演义》五十四回,为未完稿的刊本,三十八万五千字。

黄小配(1873-1913)又名世仲、世次郎,笔名黄帝苗裔(一署黄帝嫡裔),广东番禺人。他是早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前,在香港和广东宣传革命,主编过同盟会的报纸《中国日报》。辛亥革命后,任广东民团局局长。1913年,被陈炯明杀害。他以小说鼓吹民主革命,有《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二十二回,《廿载繁华梦》四十四回,《大马扁》十六回,《洪秀全演义》五十四回未竟。

《洪秀全演义》这部小说是集太平天国的史料、传闻写成的章回历史小说。所写人物都是真人,事实也有实据;有的章回,还特意注明了所据材料或人物传略;有些重要檄文、书信、诗文、碑记也全文照录,不易一字。所以小说既以史料的可靠为支撑,又以情节的生动来吸引读者,写得波澜壮阔,人物众多,史事详实,树立了洪秀全及钱江等正面形象。对于洪秀全其人,不是一味的拔高,而是歌颂与慨叹并有,从叙事的笔墨中时有作者的微言,但彼时那些污蔑洪秀全的荒谬传闻资料却一概不取,真正致力于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心态矛盾之中来写,反映历史的真实,给读者以历史的真实感和艺术的动态感。即使写到清朝的一些官员,也不一概贬斥,对其正直、爱民的,也不乏褒语。褒贬人物,剖析史事,显出作者卓越的史识。

说明

第一回 花县城豪杰诞生 小山头英雄聚首

第二回 会深山群英结大义 游督幕智士释豪商

第三回 发伊犁钱东平充军 入广西洪秀全传道

第四回 闹教堂巧遇胡以晃 论嘉禾计赚杨秀清

第五回 杨秀清初进团练局 洪秀全失陷桂平牢

第六回 罗大纲皈依拜上帝 韦昌辉乘醉杀婆娘

第七回 韦昌辉义释洪秀全 冯云山联合保良会

第八回 冯云山夜走贵县 洪秀全起义金田

第九回 劫知县智穷石达开 渡斜谷计斩乌兰泰

第十回 洪仁发误走张嘉祥 钱东平重会胡元炜

第十一回 萧朝贵计劫梧州关 冯云山尽节全州道

第十二回 洪秀全议弃桂林郡 钱东平智败向提台

第十三回 张国梁背义加官 赛尚阿单骑逃命

第十四回 李秀成百骑下柳郡 石达开传檄震湖南

第十五回 胡林翼冷笑掷兵书 曾国藩遵旨兴团练

第十六回 洪宣娇痛哭萧朝贵 钱东平大破曾国藩

第十七回 彭玉麟恤情赠军饷 郭嵩焘献策创水师

第十八回 左宗棠应聘入抚衙 洪天王改元续汉统

第十九回 封王位洪秀全拒谏 火汉阳曾天养鏖兵

第二十回 向荣大战武昌城 钱江独进兴王策

第二十一回 洪天王开科修制度 汤总兵绝命赋诗词

第二十二回 向荣怒斥陆建瀛 钱江计斩蒋文庆

第二十三回 勇鲍超独救江忠源 智钱江夜赚吴观察

第二十四回 萧王妃夺旗镇江城 洪秀全定鼎金陵郡

第二十五回 李秀成平定南康城 杨秀清败走武昌府

第二十六回 攻岳州智劫胡林翼 入庐郡赚斩江忠源

第二十七回 李秀成二夺汉阳城 林凤翔大战扬州府

第二十八回 林凤翔夜夺扬州府 韦昌辉怒杀杨秀清

第二十九回 钱东平挥泪送翼王 林凤翔定计取淮郡

第三十回 石达开诗退曾国藩 李秀成计破胡林翼

第三十一回 韦昌辉刎颈答钱江 李鸿章单骑谒曾帅

第三十二回 谭绍洸败走武昌城 钱东平遁迹峨眉岭

第三十三回 李秀成一计下江苏 林凤翔十日平九郡

第三十四回 林凤翔大破讷丞相 李开芳再夺卫辉城

第三十五回 李秀成出师镇淮郡 林凤翔败走陷天津

第三十六回 完大节三将归神 拔九江天王用武

第三十七回 陈英王平定江西地 刘丽川计取上海城

第三十八回 取桐城陈其芒鏖兵 奉朝旨左宗棠拜将

第三十九回 向军门败死丹阳镇 胡林翼窥复武昌城

第四十回 罗泽南走死兴国州 罗大纲夜夺扬州府

第四十一回 李忠王定计复武昌 陈玉成弃财破胜保

第四十二回 守六合温绍原尽忠 战许湾鲍春霆奏捷

第四十三回 金陵城大开男女科 李秀成义葬王巡抚

第四十四回 张国梁投殁丹阳河 周天受战死宁国府

第四十五回 陈玉成大战蕲水城 杨制台败走黄梅县

第四十六回 李秀成义释赵景贤 林启荣大破塔齐布

第四十七回 曾国藩会兴五路兵 林启荣尽节九江府

第四十八回 龙虎战大破陈玉成 官胡兵会收武昌府

第四十九回 救九江曾国荃出身 战三河李续宾殒命

第五十回 战桐城忠王却鲍超 下浦口玉成破胜保

第五十一回 何信义议献江苏城 石达开大战衡州府

第五十二回 李孟群战死庐州城 左宗棠报捷浮梁县

第五十三回 雷正琯密札访钱江 杨辅清匿兵破庆瑞

第五十四回 破金陵归结太平国 编野史重题懊侬歌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三家巷

下一篇: 蜃楼志全传

返回列表: 原典文献资料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