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传承 > 田野调查 > 正文

走马观花增城行

2016-09-21 11:14:08 来源:广府文化研究网 点击: 作者:刘庆华

1991年我刚到广州工作时便被分到增城福和镇“社教”一年。25年间无数次往来增城这个山水城市,但常常因公差而无缘到处游走,几处人文胜景虽有耳闻却无缘目睹,心心念念中终于在2016年8月的炎炎暑日中去增城寻访。

从广州出发,在广汕公路中新镇右侧有一块不太起眼的景观黄腊石,上面刻着红色的“坑贝村”,这便是宋朝名相、著名文学家崔与之的家乡。广汕公路穿村而过,将坑贝村分为南北两块。道路北边北进20米是崔与之故地。一池风荷,清香怡人,荷塘边上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广场上有几棵结满硕果的龙眼树,中间是崔太师祠。太师祠的东面正在兴建大型的崔与之纪念馆,后面是葱茏的小山坡。这种依山面水郁郁葱葱的地理环境正印证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山灵水秀出名人。遗憾的是,此处除了崔太师祠还给人一种历史的影子外,其他周边的民居都是钢筋水泥的两三层的小洋楼,传统岭南民居则分布在广汕路对面。

48191

兴建中的崔与之纪念馆

44FC5

崔太师祠

6BE62

崔与之一路之隔的广汕路南进去10多米便是坑贝古村,因附近的金坑河产贝而得名。村内的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已历经百年风雨,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此村地势开阔,一排起伏错落的传统民居纵向依次排开,祠堂、书房、村屋、雕楼、古井、石碾,一应俱全。广场左右两侧各有两块旗杆石,表明这里也曾是书香门第所在。“式谷毛氏祠”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相传毛家村民居建于明末,但村庄的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山西人。几百年来,不同族姓在此和谐杂居,而今,富裕后的村民另选地方建小洋楼,传统民居得以完整保留。多数房子大门紧锁,少数几间依然住人,阶前冷落青草生,虽有些破败荒凉,但村后的山林和广场前的风荷塘、远处的田舍飘来的阵阵清香,倒也给古村涂上了一抹清雅。

631C7

清荷古韵(坑贝村)

523A2

残缺的美

94FE9

阶前冷落青草生

BDFDC

也曾琐窗朱户

断垣颓壁

中新镇与广汕路垂直的丁字路北进约10公里便是福和镇,该镇东边的田美村便是我们当年社教驻地。该村原叫“田尾”,因其名不雅而美化为“田美”。田美村以黄姓为主要姓氏。1991年我们在此社教时该村经济发展较落后,两层的洋房极为少见因而显得出众,而今情况刚好相反,当年不为人所重视的传统岭南民居反而更加显眼了。村中池塘边便有几座民居,虽然很有些破败,但门上贴的各种喜庆对联倒也让人感觉祖屋和传统民居在当地人心中的份量。

田美村黄氏宗祠,虽然有些破败,却是村民信念所在

63B93

静谧幽深的小巷

增城市区东北约10公里处的小楼镇有个著名的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仙姑属地的传说很多,湖南永州、安徽桐城、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均有,但学术界公认增城小楼的为正宗,相传为本地人,姓何名琼。家庙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 1858 )重修。正堂供奉樟木镀金雕塑何仙姑像,左边墙壁有一幅八仙浮雕,右侧有一口天花井,名“仙姑井”,井边有据说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的绣花鞋的石鞋模型。庙正堂右侧屋顶的瓦脊上有棵桃树,人称“仙桃”,相传是何仙姑师傅麻姑献寿的仙桃,故又称“麻姑仙桃”。桃树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无需施肥淋水,却年年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堪称一奇。

雍容华丽的仙姑

7964E

仙姑井、遗履井

3E4E0

八仙浮雕

A5F04

长在屋脊的仙桃

小楼镇东北毗邻处便是正果镇,该镇以瑞山东麓的正果寺而闻名。远远地我们便听见诵经声,待入寺内,才发现是五六个和尚拿着话筒唱经。主殿----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十八罗汉分列两边,门上有赵朴初题字“万德庄严”。正果寺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3),重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光绪三年曾两次重修。回廊右边墙上有光绪六年“敕封昭显宾公佛碑记”。寺庙为纪念宾公而建,相传宾公是宋朝本地的一个牧童,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皇上得知后即为其塑金身制成佛像,并建寺庙纪念他,当地人称为“牛仔佛”、“宾公佛”、“正果佛爷”。正果寺是一座三进三栋兼具抬梁式、硬山顶、歇山顶的明代建筑物,199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338F

一路看来,增城传统建筑已极为稀见,有些虽然被保留下来,但也因各种原因未得到保护与修缮,传统民居尤见荒草萋萋、断井颓垣,倒是一些宗教场所的保护、修缮与扩建力度很大,如何仙姑庙近年就增建了仙源牌楼、家庙广场、八仙会馆、麻姑殿、云母溪、仙姑碑林等一系列配套景点,正果寺左侧山坳处也正在扩建大型的回廊和庙舍,兴建中的崔与之纪念馆也极为壮观,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