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大观 > 商贸旅游 > 正文

游记——品味塱头古村文化

2016-02-29 11:33:19 来源: 点击: 作者:王颖君

作为花都炭步镇人,我对花都八景之一的塱头古村早有耳闻。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前行。恰好好在七月份偶有闲暇,便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同去游玩。

步入塱头村,便是在马路边,都能感受一个大村落的气派。

塱头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而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主要集中在塱西社(入牌坊后左转)。

入到景区后,可以看到有一座游客服务中心,并能看到一个很大的荷花池。沿着池边小路一路走。便可以看到百年红棉树和青云桥。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

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仪梦遥。”

这充满古意的诗句无比服帖地描写了塱头古村的风貌。

游玩当天,我们听当地的老人说起,塱头古村的世祖是迁居南雄珠玑巷的黄居正的后人。黄居正生于北宋末年,曾考取武状元,因受奸臣陷害,举家到南雄珠玑巷避难,并在南粤各地开枝散叶。至第七世祖黄仕明,才是塱头立村的始祖,至今村里仍流传有他以礼待“难民”,觅得风水宝地的故事。从此,黄氏后人在塱头这块宝地上渔樵耕读,生根发芽。

红棉树是由村十一世祖乐轩公黄宗善亲手种植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树龄,可谓是见证着塱头村的发展的老人儿。可贵的是,此树枝干虬曲苍劲,枝繁叶茂。

青云桥, 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由该村乡贤黄皞捐资修建。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再次重修。桥洞宽4米,深11米。花县旧有“茶塘庙,塱头桥”之说,其中“塱头桥”即指该桥。

继续往前走,便能走进林荫小道,旁边便是满池荷花绿叶。小道上,或轻足慢步,或顿足赏荷,或与友垂钓,或静听鸟鸣。实在乐趣良多。

走出荷花池,我们便看到了塱头古村的主要建筑群了。

塱头村现保存了很多明清时代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屋,尤以镬耳屋为代表,雅致且大方。古树环村,塘水相拥,不仅环境优美,古屋保存完整,气势宏伟。

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2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

其中最为塱头人自豪的是该村第一高官“铁汉公”黄皞。

塱头村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公孙八科甲,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佳话。据说,黄皞严教七子,有5个儿子科举至举人、进士。后来,黄皞和第五个儿子黄雪淮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皇帝钦赐“乡贤”封号。

而建筑群中最有名的友兰公祠中的接旨亭便是友兰之父黄皞、友兰之弟黄学裘父子为迎接圣旨而建。

黄皞(接旨亭)

期间,我们走过的大小巷隅无不保留着古建筑的特色,且至今仍有人居住。

最后,临近出口,我们还看到一座贞节牌坊——升平人瑞牌坊

牌坊由花岗岩建造,高约3米,正面门额阴刻有"升平人瑞"四个字,意为"太平盛世人寿极高",横额上款刻字"乾隆壬子年(1792)季冬吉日",下款刻"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石额顶上还有阴刻"圣旨",背面阳刻"百岁流芳"四字。据说,这座牌坊是为塱头村十二世祖海南县令黄祯的夫人崔氏所立。她的丈夫在30岁时染病身亡,当时崔氏夫人才24岁,她活到103岁去世,79年间始终未再嫁,于是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纪念这位夫人。

逛完古村,已是日落西山,在落日余晖下,塱头村更有古韵了。然而,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促进下,塱头古村已经完成修缮,比之以前可谓是的质朴更新添了些现代旅游业的痕迹。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掩盖其古色古香的特色的。

(王颖君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12中文4班)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