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府文化与其他方面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广府文化与其他方面研究 > 正文

海珠祠堂中的隐性文化

2017-02-21 13:13:38 来源: 点击: 作者:莫 凌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一个是国史、一个是方志,还有一个就是祠堂文化。

而祠堂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所谓显性文化就是指祠堂的建筑形制、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艺雕琢而成的各种装饰图案、人物故事所寓意的含义,使祠堂成为历史上民间的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

而隐性文化指的是家族的家风,是以家乘族谱、家训、堂号、楹联、匾额等为载体,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从文字之中,探求到各种信息的密码。这些密码里,可以追踪本族姓的世系源流、追溯先祖功业、昭示先贤的美德、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演绎族姓的精神,以教育后代。同样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这些载体里,尤以祠堂楹联内容表达最为丰富。祠堂楹联按其悬挂的位置,又可以分为堂联、门联、祠联等。祠堂楹联是宗族用以追本溯源的载体。当各姓氏分派繁衍历史中,祖上所涌现和发生的可歌可泣之人物及事件,都作为家族的一种荣耀载入了谱牒文化,使后代子孙难以忘怀而世代颂扬。所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我们关于《海珠古祠堂》一书的编写中,我们总共走访了上百家完整的祠堂,也获得数百副意义深厚的楹联。

一、大塘曹氏宗祠

曹氏宗祠大门楹联:

肆禹传世泽

谯国振家声

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大塘曹氏的族谱已经失传了,但从宗祠大门的这幅对联上,族人依然可以阅读出有关曹氏来源的历史脉络。

曹姓在我国的百家姓中,是古系,据《姓氏来源》的介绍,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名中居第32位。上文对联中,上联所说的“肆禹”指的是大禹。我国的春秋时代以前,姓氏是贵族的专利,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是只有名而没有姓的,大禹因治水有功,所以颛顼五世孙陆终的第五子安,赐大禹姓曹。后来,“文王子曹叔振铎封国于曹,其后以国为氏”。

而下联“谯国振家声”中的“谯国”指的是大约1361年,曹叔振铎至十五世曹刿,刿佐鲁庄公出战,败齐军于长勺,成为历史上以小胜多的著名战例。二十五世曹参被汉封为平阳侯,四十一世曹玥为谯令,举家迁谯,汉以谯为谯国郡。由于谯县是当时魏皇室的故里,故此曹氏便以谯国为堂名。

新安曹氏自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灭掉后,曹氏经历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八个朝代,直至现今,该姓氏已有2500年的历史。

透过对联,我们感受到曹氏后人们对“根”深深的执着之念,对“族”浓浓的凝聚之情,宗族虽然已没有了传统上的实际权力,但它却又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维系。

二、云隐冯公祠

大门对联:

龙城北徙凤浦南开诗礼五传称右族

羊石西来虎门东踞云山千古拥华堂

讲述着黄埔村冯氏族人的家族历史:从北方的龙城迁徙到南方的凤浦(黄埔),建这祖祠的云隐公从始祖算是第五代的二儿子;据说是庶出的。由于这样的家庭地位,云隐公没有分得良田,当时黄埔村面对位于新洲的珠江,村边就是一大片滩涂,于是云隐公就立志围海造田。他在滩涂上辛勤耕种,并请了石基人来耕这些田,再加上黄埔当时是“夷船蚁泊”的贸易港,云隐族人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做生意,从而白手兴家,变得富裕起来。

冯氏后人在这副对联中,了解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继而有了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勤俭持家等行为准则,这对稳定家族的团结,起到积极的作业。

三、邓氏宗祠

宗祠前院大门著名书法家周树坚的篆书对联:“云台功首,甲午名留”如一部历史大书的书签,挑开了宗祠主人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重要的一页。

宗祠内的所楹联都抒写上英雄的大义:

联一:

黄海振风涛 报国情坚 斯有孤艚冲敌舰

丹心昭日月 成仁事烈 岂无崇庙奠忠魂

联二:

与日同辉 忠可贯天 卫国捐躯真气节

偕天不老 功犹昭日 驱倭殉职伟将军

在1984年9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世界海军史上蒸汽军舰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在中国黄海,中日两国展开。在清海军舰“定远号”帅旗被击落,提督丁汝昌负重伤,舰队失去指挥的危急情况下,邓氏的儿子邓世昌不畏火力猛烈,毅然在“致远号”挂为起帅旗,稳定军心。在“致远号”中弹累累,船身欹则之时,邓世昌为保全军之胜利,亲自鼓舵向日军“吉野号”冲去,在击伤敌舰“西京丸号”、“赤城号”后,被敌舰鱼雷击中。至船身破裂,沉入海底……

这些对联,不仅是邓世昌“忠于国家,不畏生死”的故事,而他的英光壮节更加成为邓氏一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四、纶生白公祠

在龙潭村纶生白公祠大门口联:“清芬长庆集;遗爱报恩祠”,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掌故。白氏有诗集《长庆集》。白居易与白纶生均是白氏宗族人,借用其掌故,用得巧妙,相得益彰。

第二副联是

堂建于壬申,公卒于癸己,当年手创艰难,为吾乡提倡仁风,身后定评,叙功不在群贤下;

生而为正士,殁合为神明,比岁口碑流播,谓此老主持冥律,梦中来告,劝善混如在世时。

此联写明了祠堂于壬申(1872)年始建,白纶生于癸己(1893)年去世,他创业很艰难,致富后,不忘自己出身贫寒和穷人的疾苦,最终把对穷人的关顾化作终生乐善好施的行动。他在广州创办爱育善堂;每年拨款赞助广济医院(地址在今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四庙善堂;平时对贫苦者施粥、施棉衣、施棺木等,从无间断。

该对联提倡仁爱之风,乐善好施,对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的教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塘村李氏宗祠

第一进的垂裕堂,柱上的对联为

气象霭门前建筑堂皇近水远山相拱照

文明新栋宇规模壮丽德门仁里更光昌

透过这些对联的描写,让人领略到昔日大塘村水清河晏,民风纯朴的风貌,这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岭南民风的缩影,对岭南地区的地方志,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补充。

进入拜堂,一联:

祖先创业备尝艰苦

子孙守成宜戒奢华

这副对联作为李氏家族庭训,其实内里充满学问,因为《乾》、《坤》二卦中,《乾》卦讲述的恰恰是创业之道,大丈夫之道,也就是成功学;而《坤》卦讲述却是守成之道,为臣之道,为子女之道,也就是管理学。在这一“创”一“守”之间,也正正符合了古人所说的“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而这大概也正是“垂裕堂”名称的出处。

这对联的意义,就在于承载着继先德、育后人的重任,因此先人为它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家规,并使之成为族人祭先人、聚人心、行教学的好地方。

六、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的中堂庆源堂,两侧金柱上挂着对联:

数十壼中仙走出甲子来交梨攴火枣並攴自是襟怀落落

百千族内人同入蟠桃去狐狢坐缊袍亦坐居然文质彬彬

这副对联大有来头,因为里面的内容说的是乾隆年间贤寿会。

卫氏第十九世祖卫廷璞,是清代雍正四十八年(1783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有一年冬天,卫廷璞专程来到张廷玉府上,说道他的家乡有一百多位古稀老人,明年春节过后,卫氏的族人们都会齐聚于祠堂,一起大排筵席为长者们祝贺,因而希望张廷玉能撰文为寿宴增光。张廷玉听后,既诧异又惊喜,当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彦博留守西都时,曾召集洛中家乡德高望重的长者聚会,但也只有13个人参加,而这已经可以作为一件盛事流传下来。如今的卫氏,在同一个家族中,能同时有100多个寿星,这不仅罕有,还十分具有吉祥之气。于是,张廷玉就把此事禀告给乾隆。乾隆皇听后,也大感兴趣,并认为可以借这个机会向世人弘扬孝悌之风,于是,便命吏部尚书汪由敦为筵寿活动书写祝文。随后,乾隆皇更命朝廷造办处打制了的一套祝寿屏风御赐给卫家。卫家得到这一切,无疑是家族的莫大荣耀,故此,有感于皇恩,卫氏宗族决议往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举行“贤寿宴”,此后,这寿宴就相继延续了近四百年之久。

透过这副颂扬先祖、怀念祖上的楹联,表现出卫氏子孙后代人极为浓厚的崇祖敬宗的观念,以及家族重视伦理道德的风尚。

(作者莫凌,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