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大兴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学者专栏 > 曾大兴专栏 > 正文

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2015-09-17 14:15:46 来源: 点击: 作者:

[编者按]2015年4月中旬,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同志来广州大学调研,学校领导向他介绍了广州大学的优势学科,其中包括文学地理学。任学锋同志对文学地理学很感兴趣,并就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4月22日,中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通知曾大兴教授提供两份材料:一为《文学地理学简介》,一为《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本网站经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和曾教授本人授权,完整刊发这两份材料,以飨同好。

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曾大兴,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文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学地理学、中国古典诗词与广府文化的研究。兼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曾大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从事文学地理学的专门研究的学者。1995年9月,由曾大兴主持并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被学术界公认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学术专著”,在文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产生重要反响,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书。

20年来,曾大兴主持并独立完成3个文学地理学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个省、市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论文50余篇;出版文学地理学专著4部;主编《文学地理学》年刊4辑。

曾大兴是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倡导者。2011年4月19,曾大兴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一文,倡导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响应。2011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并按照有关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组织机构,曾大兴被推选为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西日报》、《南昌晚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报道,《南昌晚报》还对曾大兴进行了专访。2013年8月,国内权威期刊《学术研究》发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一文,详细介绍了文学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以及文学地理学学科在中国建成的条件。文章发表后,被学术界誉为“为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完成了一个顶层设计”。

五年来,曾大兴主持召开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第一、二、三、四届年会,主编了《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一、二、三、四辑。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建设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开辟“新年新气象,新风新研究”专栏,介绍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六个新学科的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即为文学地理学,并发表《文学景观有望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新热点——访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一文。现在,诞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地理学学科不仅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每一届年会都有国外学者出席。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已定于今年8月26日至29日在日本福冈国际大学举行。希望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使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地理学真正走向世界。

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也得到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社科联和广东省教育厅的热情支持。2012年4月6日,广州大学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支持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愿意为“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落户广州大学提供条件。(《广州大学校务会议纪要》[2012]2号)2012年12月10日,广州市教育局长屈哨兵教授应邀出席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二届年会并发表讲话,提出“把文学地理学作为特色学科来建设”。2013年9月4日,广东省教育厅致函教育部,表示“支持广州大学申请注册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粤教办函[2013]133号)。2013年12月,广州市社科联在广州图书馆举办“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展”,用专櫃展示以曾大兴为代表的广州地区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2015年1月10日,广州大学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动员会”,校党委书记庾建设教授在讲话中把文学地理学列为“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11个“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之一。

文学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关系密切。曾大兴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同时,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建言献策。20余年来,曾大兴深入考察岭南文化地理,坚持为广东文化辩护,多次撰文、发表演讲和接受记者采访,力证广东不是“文化沙漠”。曾先后两次受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委托,为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和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提供两个专题报告。强调广州的文化名片应该是“花城”,不是别的。主张“建设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鼎足而三的岭南文化”。曾大兴的上述报告受到广州委宣传的高度重视。2014年7月13日至15日,曾大兴在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主持召开“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强调文学地理学要为“一带一路”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曾大兴在开幕式上首提“丝绸之路文学景观带”这一概念,受到与会专家与中央及地方媒体的高度重视。这篇演讲已于当年8月26日在《人民日报》摘要发表。

附录一、曾大兴主持并独立完成的文学地理学研究项目

1,“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0年度)(批准号:社科1990基字第528号),独立完成,已结项;

2,“气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度)(批准号:08BZWO44),独立完成,已结项,并于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

3,“中国文学地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度),(批准号:14BZW093),已独立完成,未结项;

4,“南北民歌与南北文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6年度),独立完成,已结项;

5,“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广州市教育局科技计划项目(2005年度),独立完成,已结项;

6,“广州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相关文学景观调查”,广州市人文历史研究基地项目(2006年度),独立完成,已结项;

7,“明、清至民国时期广州府的文学家族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独立完成,已结项;

8,“民俗地理与文学地理之比较研究”,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1),已独立完成,未结项。

附录二、曾大兴独立完成的文学地理学专著及主编的文学地理学年刊

1,《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修订版;

2,《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南北民歌与南北文化》,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文学地理学研究》,专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气候、物候与文学》,专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5,《文学地理学导论》,专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计划出版;

6,《中国文学地理》,专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计划出版;

7,《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一辑,曾大兴、夏汉宁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二辑,曾大兴、夏汉宁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9,《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三辑,曾大兴、夏汉宁、郑苏淮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文学地理学》年刊第四辑,曾大兴、夏汉宁、高人雄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附录三、曾大兴发表的文学地理学论文(部分)

1,《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论文,《社科信息》1989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全文转载(权威期刊);

2,《楚文化的诗的礼赞》,论文,《学习与实践》1990年第10期;

3,《农桑为本与舍本逐末——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一》,论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2期转载(权威期刊);

4,《中国古代歌谣理论概观》,论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权威期刊);

5,《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二》,论文,《广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权威期刊);

6,《北方崇拜英雄,南方崇拜美人》,论文,《广州日报》2001年1月14日“品书版”;

7,《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论文,《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权威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权威期刊);

8,《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论文,《暨南学报》2003年第4期(核心期刊);

9,《柳永宦迹游踪考述》,论文,《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柳永< 乐章集>与北宋东京民俗》,论文,《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权威期刊);

11,《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收获》,论文,《唐都学刊》2004年第6期(核心期刊);

12,《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论文,《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权威期刊);

13,《旅游景点和设施的命名问题》,论文,《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期刊);

14,《忧患人生与潇洒人生——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三》,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核心期刊);

15,《詹安泰对常州派词学的继承与修正》,论文,《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权威期刊);

16,《论陈洵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论文,《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权威期刊);

17,《建设广州文学馆,展示广州软实力》,《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广州日报》2008年11月27日报道:《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专家学者积极为广州文化建设献“锦囊”——建广州文学馆展现软实力》);

18,《建个“广州文学馆”,如何?》,《广州日报》2009年3月30日“理论版”;

19,《建设广州文学馆的意义与构想》,论文,《探求》2011年第1期;

20,《诗丛中的广州:文化地理也是文学家的地理》(答记者问),《信息时报》2010年6月27日;

21,《广东不是文化沙漠》(答记者问),《广州青年报》2010年9月15日;

22,《从几组数据看广东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南方日报》2010年10月16日;

23、《广东是少有的传统文化“绿洲”》,《广东省情内参》2010年第12期;

24,《驳“广东文化沙漠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7日;

25,《关于广东文化地位的指标阅读》,《粤海风》2011年第2期;

26,《广东文学景观研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2011波罗诞·洪圣文化·岭南水神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3月;

27,《论岭南气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南国人文学刊》2011年第2期;

28,《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9日“文学版”;

29,《建构文学地理学的立体图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8日“文学版”;

30,二十世纪“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素描,《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0期转载;

31,《文学景观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2,《“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四》,《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33,《今天的广州还是“花城”吗?》,《广州文艺》2012年第1期;

34,《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核心期刊);

35,《广东文学景观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6,《关于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研究报告》,收入《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发展报告》(2012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版;

37,《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特色与广州的定位》,收入《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文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

38,《气候与小说、戏剧人物之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39,《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构——文学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权威期刊);

40,《岭南诗歌清淡风格与气候之关系》,《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权威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41,《朱敦儒在岭南的生活与创作》,《词学》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二作者)(核心期刊);

42,《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核心期刊);

43,《气候(物候)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 文心雕龙>“应物斯感”新解》,《文心雕龙研究》第10期,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44,Climate,phenophase and Regionalis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EPSIANS, Vol Two 2012, (1)

45,《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学术研究》2013年第8期(权威期刊);

46,《莫忘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理论版”;

47,《论文学景观》,《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2期;

48,《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粤讴》,《广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49,《用中国古代文论智慧解答一个世界性命题——论气候影响文学的机制》,《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第37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核心期刊);

50,《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论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学术研究》2015年第6期(权威期刊)。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供稿)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