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大兴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学者专栏 > 曾大兴专栏 > 正文

留住乡愁的空间(图)

2016-07-02 15:47:06 来源: 点击: 作者:

《风口中的乡愁》封面

许多人都在说乡愁。乡愁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一个学理上的界定。按照我的理解,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与风俗习惯的回忆。乡愁是时空变化的产物,它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从时间上讲,它总是由现在指向过去;从空间上讲,它总是由此地指向彼地。时间变了,空间也变了,才会有乡愁。时间变了,如果空间没变,乡愁是无由产生的。乡愁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的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在沦陷,人们即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历史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因此讲乡愁是不能离开空间的,撇开空间,乡愁无从谈起。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人的故乡在沦陷,承载乡愁的空间很多被破坏了。因此人们呼吁,要守住故乡、留住乡愁。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工业化、城镇化很任性,在我国,平均每天有250个村庄在消失,我们没有力量阻止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似乎很难保住承载乡愁的物质空间了。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留住乡愁呢?有什么东西寄托乡愁呢?似乎只剩下一个虚拟空间,这就是文学艺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审美联想,帮助我们找回故乡,找回儿时的记忆。李明华先生主编的《风口中的乡愁》一书,就具有这种功能。

李明华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家,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他的视野非常开阔,从岭南到内地,从中国到欧美,广泛地调研,多方地借鉴,深入地思考,从哲学、文化层面到文学层面,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非常热情而执着,孜孜不倦,一天都闲不下来。近年来,他主持建构了两个很知名的文化空间,一个是“广东省文化学会”,一个是“雅村文化”。前一个空间,是把广东省内各个文化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汇集拢来,切磋技艺,探讨学问,交流成果,研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为省、市、区(县)政府的文化决策提供咨询;后一个空间,是为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每月举办一场公益性的高雅艺术普及讲座,艺术家边讲边示范,观众随时提问或参与。最近,他又在致力于一个文学空间的建构,这就是通过广泛地搜集和精心地挑选当代文化学者和作家描写故乡的散文,把它们结集为《风口中的乡愁》一书,交与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从而为所有离开故土的人提供一个回归故乡、回归少年时代的文学审美空间。

《风口中的乡愁》包括“返乡笔记”、“如何安放乡愁”、“一个人的村庄”、“最是此味寄乡愁”、“回乡难,留守难,乡愁无尽期”等6个板块共61篇散文,另加一首序诗、一个前言、一个后记。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的故乡在沦陷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看到工业化、城镇化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博弈,看到历史与现实、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纠结,以及人们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焦虑与忧思;也可以通过这些或朴实、或清丽的优美文字,唤起大家对淳朴、简单、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唤起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良风良俗的回忆,从而得到某种心灵上的释放、慰藉与升华。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离开故乡并且正在遭遇故乡沦陷的人们,它是一种精神的补偿;对于那些暂时还留守在故乡的人们,则是一种警醒,让他们知道,失去故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破坏了乡愁所赖以存续的空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而其最理想的效果,是使在乡的人与离乡的人达成某种妥协,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达到某种平衡。如果完全不顾后者的需求,任性地开发、任性地“打造”、任性地追求经济GDP和个人政绩,把乡村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破坏净尽,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这种虚拟的空间来寻觅和寄托乡愁了。

(作者系广州大学教授,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