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介民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学者专栏 > 刘介民专栏 > 正文

丝绸之路的蓝色海洋之梦

2015-02-03 21:25:34 来源: 点击: 作者:刘介民

摘要:广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航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本文探讨广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重要地位;阐明承袭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海上丝绸之路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枢纽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之梦 发祥地 枢纽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旅行记》[1]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简称“丝路”。另一条“丝路”则是从广府到印度去的航道。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2]的专著中初次提及这个概念,如今已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具体路线是:由广州、泉州等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南粤先民“下南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作为中原汉民族南迁向海的古锚地,千年不衰的黄埔港,经历了漫长的追寻和艰辛的努力,见证着延续从古到今汉民族蓝色的海洋之梦。历史上广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和枢纽。海上丝绸之路象征着和平崛起的中国,文明和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

一、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府,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南海神是海上交通保护神,“四方之人,杂居于市井,轻身射利,出没波涛之间,冒不测之险,死且无悔。”[3]外贸的繁荣离不开中外商人的参与,无论是祈祷还是答谢,南海神都成为南海航行中不可缺少的神灵。还如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广州港作为面向南海的重要港口,一直是中外贸易的中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海上交通路线,也是中外邦交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广州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门户和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商船到这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运去丝绸织物,换来异国珠宝和奇石怪物等贵重物品。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代,从广州出发,向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曰: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4]广州——澳门——东南亚航线。印度尼西亚的望加锡(Macassar)也是中国丝绸的中转站,中国的丝货交换檀香木、丁香、钻石。“他们的贸易每年价值50万西班牙古币,仅澳门几艘桅船装载的货物就达6万。”[5]在清代前期,广州除了原来已经开通的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航线外,还新辟了三条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航线。北美航线,1784年由美国商人装备的“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商船,于夏季自纽约载着一批洋参到达广州;俄罗斯航线,1805年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到达广州;大洋州航线,詹姆士•孖地臣,就从广州向新南威尔士的杰克逊口岸(PortJackson),放出一条第一次装载茶叶的船只“哈斯丁侯爵号”(Marquis of Hastings)。[6]广府海上“丝绸之路”更进一步形成全球性大循环。广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挖掘和提升广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地位,将再次点燃中国的蓝色海洋之梦。对广府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三是具有全面开放性。

2. 广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首先是历史优势。广府对外贸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有它形成的历史。主要与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我们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更鲜明地亮出这一价值连城的历史品牌。[7]其次是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合作优势,都为广府成为“海丝”战略枢纽城市奠定坚实的现实。广府成为战略枢纽城市的现实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广府面对东南沿海,珠三角连接港澳台。二是侨台优势,海外华侨中,有很多广府人,侨台优势明显。

习近平主席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8],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广东首先是构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将广东建设成东盟往中国内陆、中国内陆往东盟互相输送的门户。其次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联合东盟的国家城市,探讨建立产业园区等。第三是健全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常态机制,广府将积极参加东盟的各项经贸活动,同时也将邀请他们来到广府,加强经济交流。

3,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发祥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文明影响世界、维系对外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南海诸国派遣使节,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前来中国。历代王朝在广州等港口设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贸,设立馆驿接待外国使节。三、“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也通过海路传入中国。广州在长期对外交往中,引进不少作物品种,如粮食、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经济作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承袭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海上丝绸之路品味岭南的文化底蕴,是实现几千年来中国的蓝色海洋之梦。要重新规划蓝色海洋之梦,是广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思想观念转型升级的一大注脚。重振广府“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商贸中心形象,在广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尤显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东镜像。

1. 明代广府海上“丝绸之路”,除了沿用和发展唐代以来的古老航线之外,还开辟了广府至拉丁美洲,延伸广州至里斯本(Lisbon)和广州到北美洲、澳洲、俄罗斯等新的远洋航线,使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高峰期。广府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其深厚的对外贸易基础重新恢复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使广府海上“丝绸之路”获得更高度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大循环的贸易航线,并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综观广府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形成和发展过程,广府港承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实居首要,而且长盛不衰。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就写在广东的记录上。将丝绸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产品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考和做法,也渐渐成为业界共识。

2.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历史上广府知名度很高,西方人称广州为“Canton”,发音刊同,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几大城市之一。元朝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esser Marco Polo)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路”返回本国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挖掘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传播我国对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的友好政策,宣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全面、客观、生动地反映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新动向、新方式、新趋势。展示了广东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广东在中国与东南亚、中韩、中日漫长交往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时空跨度大,自汉至近现代其跨度约两千年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第二,内涵十分丰富。广州史迹,包容丰腴,面广涉深,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思想学说、教育卫生、民间习俗、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第三,对外开放,双向交流,远播海外。由于广州港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广东在对外交流中能广泛吸取外来文明,特别是能最大限度地把本地域文明精粹远播海外的这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质。

3.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东南亚向西,到达西亚北非,并通达欧洲,一路播撒文明、传播和平,也繁荣了沿途各国的商贸活动和经济。与此同时,广东积极吸收欧美文化,如在医药方面:康熙在澳门聘请一批精通医学的传教士担任御医;嘉庆聘请葡萄牙医生戈梅斯推广欧洲接种牛痘的方法;道光邀请美国医生开设眼科医局。报刊方面:1822年基督家教会在澳门出版我国第一份报纸。在建筑方面:1863年法国普行善会喀什在广州兴建圣心大教堂,这是我国最大的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此外,广东还吸收了欧美的教育、音乐、美术、工业生产和武器制造等。说明广东具有国际竞争力,知名度在世界的重要地位。世界很多地方都知道中国有个广州。要提高广州国际知名度,就必须打出广州品牌——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这是广东最大的国际名片,广州是令世界关注的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引起广泛注意,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良好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高度赞美中国;法国著名小说家伏尔泰(Voltaire)颂扬孔子的“仁政”,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称赞中国重农学说和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政策,创立重农学派,被称为“欧洲的孔子”。

三、现代化、国际化枢纽港

广府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对外交往的象征。广府实施“外向带动”和推进“走出去”战略方式,可以提高广州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广府提出建设“大海港”的战略,重点建设广州港、组合港。加快发展广州黄埔港区,包括老港港区、新港港区的构想,是促进广州的现代化、国际化枢纽港的关键。黄埔港,(Port of Huangpu)位于广州东南珠江口北岸,是我国南方重要枢纽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古代,广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黄埔的千年古港与广州港一脉相承,长盛不衰。黄埔要奠定现代化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不仅只为黄埔服务,更要为广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服务。这就要在港口码头的建设基础上,大力实施以港兴区、区港互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到:“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9]广东要加速成为我国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平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 加快构建广府港合作网络,积极引进国际港航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大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扩大港口开放合作,推动完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机制。加快推进港口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通关体系。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客货运“穿梭巴士”,加密货运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港口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开通海上邮轮,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圈。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途径,弘扬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文明,对于如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加深友好合作关系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2. 开辟新的远洋航线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中,确实曾经建立过友好睦邻的“海上丝绸之路”。诚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访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9]为中国—东盟未来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描绘了一个伟大的蓝图,指明了方向。这段讲话既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又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中,确实曾经建立过友好睦邻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3. 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要积极发挥区位优势,首先就要使港口成为连接广府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的海上门户。“为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广府需抢抓‘海上丝路经济带’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海洋主导产业,使海洋主导产业带动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群。”与此同时,广东还可依托广阔腹地,积极打造海上丝路商贸物流大通道,切实把广东打造成“海上丝路经济带”上的海上黄金通道。

加快构建临港产业带。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在临港后方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多边合作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业方面,加快中马“两国双园”和中印尼、中泰、中越园区建设,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合作,加强石化及海上油气勘探开采合作,建设低敏感海域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等。农渔业方面,开展海产品养殖加工合作,建设海上渔业走廊,建立热带农业合作基地,建设中国—东盟水产种苗繁育中心等。生态方面,加强北部湾海洋和岛屿环境管理合作研究,加强海洋环保与科研合作,建设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最前沿,广州有条件有能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

回顾历史,审视现状,理解习近平建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对处理当前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是有帮助的;对未来中国的战略选择以及角色定位也是有益处的。广府港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使他们认同、仰慕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纷纷投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南海是中国海洋中最蔚蓝、最浩森的,南海上几千年里来往的舟揖,运送的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有先贤的历史的思索,正是有这么一批中华儿女始终不渝地眺望着未来!

————

[1][德]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 中国旅行记[M]. 1877.

[2][日]三杉隆敏. 探索海上丝绸之路[M]. 1967

[3][宋]章粢. 广州府移学记[M].《永乐大典》卷21984“学”字韵,引《大德南海志》

[4][东汉]班固撰. 汉书•地理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5] C.R.Boxer.Fidalgos no Extremo Oriente, Macau, Fundacao Orente/Museu e Centro de Estudos Maritimos de Macau,1990.p 177

[6][英]M.格林堡(Michael Greenberg).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 康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86-87

[7]顾涧清. 广东海上丝绸遗存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王晓玲.哥德堡号与广州海上丝路A]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8. 236

[8]习近平. 在哈萨克斯坦演讲: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网2013. 09. 07

[9]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www.gov.cn 2013.10.03.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