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冬大过年
2016-01-09 17:43:33 来源: 点击: 作者:黄小娅(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清代记广州人过冬至的一首《竹枝词》:
雪花从不洒仙城,冬至阳回日日晴。
萝卜正佳篱菊放,晶盘五色进鱼生。
后注:广州人“冬至日,以鱼脍杂萝卜、菊花、姜、桂啖之,日食鱼生。”
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为“冬至”。广州人每逢冬至,家人团聚,杀鸡宰鹅,蒸糕祭祖,宴后还要围坐“食汤圆”,隆重一如过节,故有“冬大过年”之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在古人看来,冬至日北斗柄指向十二辰的第一辰“子时”,含有“重新更始”的象征义,因此极重视过冬至节。是日年节贺礼,不问贵贱,奔走往来数日。宋《东京梦华录》记:“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宋《武林旧事》:“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气温继续降低,因此,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农事上除了防冻、积肥和深耕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保护耕畜安全过冬。对此,广州话就有相关俗语:“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这里的“冬至”并非实指,而是冬季之义,意思是一入冬就做好冬耕准备,勤于农事,自然就“十个牛栏九个空”。到“立冬过三朝,田上冇青苗”(冇:没有)之时,寒冬降临,要“置锦被”防寒。也就是“冬在月头,卖被置牛;冬在月尾,卖牛置被”。
广州的气候一般要到冬至才真正变冷,夏至后才是真正进入热天,广州话说:“唔到冬至唔寒,唔到夏至唔热”(唔:不),又“冬至唔过唔冷,夏至唔过唔热”。如果天气反常,冬至不冷,冷的时间将长至来年芒种才回暖,正所谓“冬至唔冻,冷到芒种”、“冬至东风多,六畜多灾磨”,对春耕和农作物生长都极为不利。无论天气如何,农民冬天里都要晒土、施肥,防冻,为来年农事做准备,“冬至早耕田,功夫在来年”。
冬至还是观星象的最好时机,广州人习以冬至日的阴晴风雨来预测来年气候。旧有广州童谣:“冬至晴,元宵雨;冬至雨,元宵晴。”人们认为,冬至日晴,预兆该冬少雨晴天多,便于农事,“冬至冇雨落,农夫多快乐”。但无雨的冬至,到年节之时则往往冷雨纷纷,天气阴潮,寒风袭人,正所谓“冬干年湿”。因此,又有“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之说。如果冬至日雨,意味着整个冬季将在低温寒冷中度过,“冬至落雨,牛羊冻死”。
冬至过后就到新春佳节,广州以大年初五为财神诞,店铺复市营业,老板按惯例给伙计们分发红包,宴请招待,以图新年大旺。伙计们得利市还吃大餐,皆大欢喜,故有俗语“冬唔饱,年唔饱,大年初五得餐饱”。
粤俗嗜鱼生,历代入粤游历者都盛赞鱼生“至甘且美”。但冬至吃鱼生,却源自人们的一种观念: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即天地阴阳二气,冬至后因日照多,白昼长,阳气逐渐旺盛,故称“冬至-阳生。”粤人认为,凡有鳞之鱼喜游水上,阳类也,生食之助阳也。冬至吃“鱼生”不仅味美,还可使阳气健旺,强身健体。所以,清屈大均记:冬至“食 鲙,为家宴团冬。”并赋诗一首:
鱼脍宜生酒,餐来最益人。
临溪亲举网,及此一阳春。
因此,“冬至鱼生,夏至犬肉”和“鱼生犬肉糜,扶旺不扶衰”是明清粤地就有的老话。现在过冬更多的是吃“开煲狗肉”,但“冬至鱼生夏至狗”仍在广州人的口语里传说。
都以为“肥冬瘦年”是广州人所创,其实乃吴地俗语。宋人记:吴“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冬至节后来在民间渐废,但广州人时至今日仍保留过冬的传统习惯,成为广府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节日,“肥冬瘦年”自然就留存在广州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