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传承 > 田野调查 > 正文

广州番禺沙湾镇粤剧音乐采风田野调查报告

2015-11-18 16:12:01 来源: 点击: 作者:黄卉

一、课题考察对象背景介绍:

沙湾的音乐历史成就----何氏三杰与广东粤剧

广州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古镇。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沙湾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先后获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广东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岭南地方色彩,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沙湾音乐在广东音乐中有着不可取替的位置,不仅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广泛的涵盖性体现了其所蕴涵的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历史上的沙湾造就了众多广东音乐家,其中以“何氏三杰” 的成就最为突出,广东音乐四大名曲中的三首《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也都是出自沙湾何氏之手。尤其是何氏三杰的爷爷何博众,不仅创作《雨打芭蕉》还练就了“十指琵琶”有着“琵琶大王”的美誉。“何氏三杰”是沙湾人何柳堂、何与年及何少霞。何柳堂改编创作了《赛龙夺锦》、《七星伴月》等著名作品;何与年深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和音乐的风格,传世作品有《晚霞织锦》等30余首。何少霞精通琵琶,擅长二弦、南胡等乐器,先后创作了《陌头柳色》、《将军试马》等优秀的广东音乐。

另外,沙湾音乐家对广东粤剧的贡献也是重大的,出现过何章(花旦章)、何世杞(新马师曾之师傅)、何福年(粤剧八和会馆师爷)、陈鉴(盲鉴)、飞霞(何求)、燕燕等名扬四方的粤剧曲艺前辈和陈燕莺、何干、陈丽英等曲艺红伶。据闻“广东音乐”第一代的大师无一不到过沙湾古镇。可以说,番禺沙湾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

沙湾音乐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和特色

代表作一:《雨打芭蕉》

1、发展背景:

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此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后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表现的内容据陈俊英解题说:“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早一张唱片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三人演奏,风格朴实无华,显现出广东音乐早期的清新格调。

解放初期,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广东代表团在乐队中增加了笛和碰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热情,富有生气。20世纪60年代初,方汉又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更为优美动听;最后的慢板尾句用高胡领奏,清新愉悦,别有情趣。十年动乱中,又经人改编,在结构层次安排和配器等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并易名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正名。

2、创作特色:

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乐曲一开始,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接着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代表作二:《赛龙夺锦》

1、创作背景:

它是何柳堂的代表作,通过对龙舟赛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劳动人民勇敢奋发的精神面貌。《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竟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2、创作特色:

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考察主要内容与目的:

本次采风之行是我院番禺沙湾音乐采风田野工作的首次活动,田野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的主题展开。

考察主要内容与目的如下:

1、观看由镇政府及当地文化部门举办的“沙湾粤韵传喜讯,群星汇聚颂乡情”的两场粤剧专场晚会,增长对粤剧粤乐表演中的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了解。

2、通过参加“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走访沙湾当地著名民间乐社----沙湾翠园乐社并采访社长韩继基先生,旨在了解广东粤剧和沙湾音乐生存的活态环境、广东粤剧和沙湾音乐本体的传承发展的大致情况。

3、与粤乐社团建立联系,以便于未来演出活动的交流和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考察时间:2012年5月5日至6日

四、考察参与人员:

马达教授、刘谨教授、陈雅先教授、屠金梅博士、潘研娜博士、仲立斌博士以及201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李小威、黄卉、郭真、戴欢、闫香百五位同学

五、考察准备工作和调查方法:

1、准备的器材包括: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笔等。

2、田野调查方法

形式一:观察法

通过观察法,进行粤剧晚会和学术研讨会的全程影像资料记录,以及笔头进行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讲话的记录。完后为本次搜集到的影像、录音文件进行编号(时间、事件、人物),写作田野笔记。

形式二:访谈法。采访有关人员时进行全过程的摄像,之后再做后期的资料整理:将田野工作搜集的资料归类保存。

六、田野调查记录

(一)聆听粤剧表演

粤剧源自南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是具有独特的广东地方色彩和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剧种。周恩来总理美誉其为“南国红豆”。 随着粤籍侨民散居世界各地,它成为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也是世界上以粤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情感纽带。

5月5日和5月6日两天晚上7时30分,我们来到番禺区沙湾文化中心,观看由沙湾镇委员会、沙湾镇人民政府举办的“沙湾粤韵传喜讯,群星汇聚颂乡情”粤剧专场晚会。据悉,主办方开办这次晚会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配合古镇旅游开发,擦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的品牌,进一步传播和推介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粤剧,使广大游客和粤剧爱好者在畅游沙湾古镇,欣赏古朴典雅的古镇风情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南国粤剧的风韵。

这次晚会分为两个专场,第一个专场是折子戏专场,第二个专场是陈笑风名曲欣赏专场。此两场晚会参演的人员均为省、市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演员(如陈笑风、郭凤女、彭炽权、杨凯帆等)以及广州著名粤剧团----红豆粤剧团,可谓一场高规格的南国粤剧的视听盛宴,吸引了众多老中青的粤剧爱好者前来观看。折子戏专场上演了《南国红豆竞芳菲》、《血溅未央宫》、《易水送荆轲》、《活捉张三郎》、《拉郎配之抢笛》、《朱弁回朝之寒江伤别》等曲目,风腔粤曲欣赏晚会则上演了《胡二卖仔》、《梅下忆娥皇》、《锦江诗侣》、《朱弁回朝—哭主》《几度悔情悭》等曲目。吕后色诱韩信入未鞅宫,毒杀一代名将;朱弁离金回朝与公主依依惜别,寒江码头上肝肠寸断……。花旦两颊抹胭脂,小生水袖甩风流,唱腔一出,旖旎婉转,让人穿越古今时空,沉醉于岭南文化的意韵之中。精彩纷呈的粤剧表演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增长对粤剧粤乐表演中的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了解。

“沙湾粤韵传喜讯,群星汇聚颂乡情”粤剧专场晚会之折子戏专场

(二)参加“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沙湾“何氏三杰”为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增进广东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提升是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影响力,让粤剧和广东音乐在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当中体现出应有的位置,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中共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委员会、沙湾镇政府等举办了这次“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于2012年5月6日(星期日)上午10:00时至12:30在沙湾镇政府四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广东粤剧界的国家级一级演员和省市级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沙湾镇政府官员及当地文化宣传部门官员、沙湾当地民间音乐本土专家和民间乐团代表、投资沙湾旅游产业的企业商界代表、高校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等音乐学术研究群体以及当地粤剧音乐爱好者、本地以及港澳媒体记者等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沙湾镇党委委员李正同志主持。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就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作品的历史发展、当今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处理其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音乐文化的活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同时对何氏三杰的音乐作品从音乐史学和创作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讨。整个会场学术气氛活跃、自由。与会专家的发言分别代表了沙湾镇当地政府及文化宣传部门官员、沙湾当地民间音乐团体、企业商界代表、高校音乐学院学术研究群体对此主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会议开始时,沙湾镇镇长李志华做出致辞,他首先对“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与祝福,之后介绍沙湾镇对广东音乐及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情况以及文化建设成果,提到针对沙湾本土音乐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当地政府未来工作开展的努力方向和构想。

在两个多小时的发言时间中,20 余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气氛热烈融洽,主要观点如下:

1、沙湾粤乐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

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何穗鸿以一首体现岭南水乡文化精髓的打油诗:“尚德广业,包容并蓄,乐文好学”为切入点,挖掘了沙湾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沙湾本土专家陈藻与何滋浦则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谈到了广东粤剧的发展历程及沙湾音乐人对南国粤剧的历史贡献,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沙湾音乐历史课,让我们对沙湾的音乐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厚的了解。

2、粤乐创作困乏,振兴需要培养人才

番禺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沙湾翠园乐社社长韩继基指出粤乐创作困乏的问题。沙湾作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虽乡人爱好,玩曲者不少,但出来面众者不多;在家裡自拉自弹者多,且多是年过半百者,所奏曲目都是前人所作,尚未见到有影响力的新作面世。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参观沙湾镇广东音乐展馆“三棯厅”(何氏三杰创作广东音乐及演奏活动的地方)时,也提到了创作问题,指出:“我们的乐社只会演奏前人的旧作是不够的,更希望听到新创作的音乐。”接着韩社长以沙湾翠园乐社为例,谈到了在广东音乐、粤剧发展与传承中沙湾本土民间乐社的生存现状问题以及现实遇到的困境----乐社的主要成员由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和粤剧戏迷、发烧友组成,乐团成员缺乏系统的乐理知识培训,演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提高。最后就沙湾音乐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镇政府应投入资金开办民间乐团乐理培训班;设立音乐创作奖励基金鼓励民间音乐人进行创作,为广东音乐的发展传承注入新动力。

广州市文联原主席、广州粤剧粤曲学会会长、戏剧理论家王建勋认为,一九五六年,广东为发展广东音乐,曾成立广东音乐团,但反右之后解散。现在的广东音乐艺团是以曲艺为主,单独演奏为辅。严格來説,广东音乐已溃不成军,沒有一支有水平的专业队伍,大多数有水平的广东音乐家都已退休、病逝或赴港澳地區及海外謀生。近十年來,已沒有广东音乐新作,甚至連广州、广东出資在廣州举办的全国音乐「金钟奖」,唯独广东音乐不入列,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广东音乐为何存在创新障碍,成为与会者讨论热门话题。与会者们纷纷表示,粤乐传承须与时俱进,培养的接班人需要先充分了解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内涵,方能有的放矢,创作出绕梁三日的作品。

3、广东音乐传承应体现与时俱进

粤剧表演艺术家陈笑风认为,许多广东音乐特别是小曲都进入了粤曲,如粤曲经常用《赛龙夺锦》等小曲。广东音乐丰富了粤剧唱腔,期待创新更多广东音乐。粤乐被外省人称为广东音乐,并已约定俗成,它不但流行于珠三角地区,且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乃至新加坡、澳洲粤人餐厅及一些国家的华(粤)人聚居地都有它的声音,可见其影响深远。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彭炽权先生结合自己从事粤剧表演的多年经验及所见所闻,谈到了粤剧演员的生存现状,粤剧表演舞台音乐的设计、节目编导等存在的问题,并且强调永葆粤剧艺术的活力,关键在于相关从业人员要更新观念,实现与时俱进,与观众审美观保持一致,善于倾听观众的声音,不断创新发展粤剧表演,保证舞台演出的质量,让观众喜爱。

番禺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屈九先生指出,当前太平盛世的和平环境给广东音乐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沙湾镇作为广东音乐之乡,应该要积极发挥沙湾本地人的作用,他提出了三条有建设性的发展与传承对策:一是每年一次举办学生与私伙局的音乐表演、创作交流比赛,让新生代的沙湾中小学生也参与到广东音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中;二是与番禺曲艺家协会合作,举办戏曲创作大赛,促进本土音乐创作人的作品交流,使沙湾成为当代广东音乐发展的重要阵地;三是发挥番禺区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借助有关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的文化宣传部门的力量,在每年的“北帝诞”庙会巡游与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中举办省级的广东粤剧曲艺邀请赛。

4、广东音乐传承应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达教授为沙湾“何氏三杰”及广东粤剧在民间和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提出了十条有益性的建议,同时也介绍了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奔赴广东大埔县进行广东汉乐田野考察研究工作得出来的研究成果,籍此指出沙湾本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借鉴广东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的经验,最后提出广州大学与沙湾镇文化部门实现合作关系的愿望。

5、粤剧演出市场的开发资金要实现良性循环

新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天裕先生从商人的角度,谈及对粤剧和广东音乐的资金投入要进入良性循环。他从北京“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的成功案例出发,论证其低投入高收入、定位高端客户的商业操作模式,探讨了在珠江上开动“粤剧红船”、在船上表演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可行性。他认为要“以商养乐”,即以商业带动粤剧粤乐的复兴。

(三)、采访沙湾“翠园乐社”韩继基社长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是岭南古邑,粤曲私伙局遍布各个角落,常年坚持活动的曲艺社、乐社有10多个,居民普遍喜爱粤曲、广东音乐。其中,最为活跃的私伙局当属番禺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翠园乐社”及其社长韩继基,他与广东音乐结下了非一般的粤剧情。

5月6日下午,我们对沙湾翠园乐社社长韩继基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参观了其所创办的沙湾“翠园乐社”。翠园乐社创立于2000年初,地点位于韩先生的家中。走进乐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表彰的锦旗和乐社演出的图片,充分体现出乐社创办十二年来的优异成绩以及翠园乐社作为粤曲私伙局在沙湾地区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采访中,韩先生先为我们展示他自己填词改编的粤曲《歌唱沙湾》,此曲的旋律来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使用粤语演唱,歌词和拍摄的元素体现沙湾“五大文化品牌”-----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坑醒狮、沙湾兰花、沙湾姜撞奶。之所以选取《歌唱祖国》旋律作为改编来源,是基于这首歌流传的广泛性,目的是为了让所有海内外说普通话的华人能听得懂沙湾,并传唱沙湾。随后,他亲自演唱自己在浙江采风时创作一首广东音乐粤曲,粤曲旋律悠扬,歌词的创作讲究押韵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另外,韩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乐社成员参加演出所使用的乐器,既包括了扬琴、南胡、高胡、中胡等传统民族乐器,也有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他指出粤剧是全国包容性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因此现代的粤剧创作、曲目演奏、戏剧表演上渗透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曲目演奏形式上粤剧与西洋交响乐的糅合尝试等。最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教授与韩先生即兴合奏广东音乐经典乐曲《卖荔枝》,采访在愉快轻松的气氛结束。

沙湾“翠园乐社”韩继基社长乐社采访记录

韩老师先为我们展示了他自己根据《歌唱祖国》旋律曲调填词改编的歌曲。

韩老师拿出一些歌词对我们说:这些是凤凰台广东音乐,我是填词的。这些歌词是可以唱的。

潘:您怎么唱啊?

韩:这些是广东音乐来的,怎么唱,我告诉你。

潘:这是个曲牌,你看着这个曲牌就能唱是吧?

韩:是啊

潘:是不是广东音乐的曲牌和粤剧的曲牌是一样的?

韩:不是,广东音乐的曲牌,要根据这个曲子,一句一句不能变的。

潘:你刚才唱的这个是属于粤曲,

韩:是啊,粤曲是很广泛的

潘:粤剧里面有没有这种曲牌?

韩:有很多的,

潘:就是说广东音乐和粤剧的部分曲牌是通用的,

韩:很多是通用的,有很多广东音乐在粤剧里。

陈老师:有一个叫何与年的人首创的,在器乐曲里加上歌词,唱了以后衔接到粤剧里面,所以这个人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粤剧和粤曲就是这样衔接的。

韩:我填词的这首《歌唱沙湾》是有好多人在唱的。

潘:都是什么人在唱?

韩:政府机关里的人以及爱好者。

屠:为什么不找一个广东音乐的曲牌来填词呢?

韩:我选《歌唱祖国》旋律的原因是这首歌,很多外地的人听得懂,我创作的歌曲不光是我们本地人听,要让说普通话的人也能听得懂。我是根据现有的音乐进行填词,只要押韵就行了。

韩老师用扬琴演奏了《梁祝》

潘:您都是演奏什么乐器?除了扬琴还有其他乐器吗?

韩:电弦、笛子

韩:这个是潮州琴

潘:这个叫梅花琴啊,也叫秦琴

韩:这个不是秦琴,秦琴的音箱是圆形的

潘:这只不同地方的不同叫法,还有什么乐器?

韩:有南胡、高胡、中胡,还有小提琴。粤剧是包容性最广的一个剧中,全国的其他剧中都没有这么强的包容性,粤剧把港台的歌曲、美国的歌曲,只要是好听的音乐,粤剧都可以吸收过来。

潘:你们乐社都什么时间有活动?

韩:星期一和星期四

潘:你们粤剧和广东音乐活动在一起吗?

韩:不在一起,如果要搞专场,就要另外找一个时间,如果是听戏就星期一下午来,如果要欣赏广东音乐就要另外定时间,你们要来的话,我可以把乐队组织起来

马老师:什么时候能来听广东音乐?

韩:星期五就可以,这是我们乐队演出的照片,参加广州市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

马老师:乐队里的人是附近的居民吗?

韩:大部分都是沙湾,也有个别是石桥的,这里扬琴就像指挥一样,我动他们才能动

刘瑾老师:是不是广东音乐不一定要小提琴?

韩:有也行,小提琴的音域比较广。我这里有小提琴

陈老师、马老师现场演奏小提琴并与韩老师合奏广东音乐乐曲

陈老师现场视奏了一首广东乐曲《卖荔枝》

马老师视奏《卖荔枝》并与韩老师合奏

韩老师展示工尺谱并演唱

小威:这个工尺谱的节奏是怎样看出来的?

韩:这是一板一眼的走下来的,滑音可以不管

马老师:这个谱你以前是在哪里学的?

韩:我玩粤剧的时候学的

马老师:用这个谱子比较味道

韩:比较难,反映要快。

马:要把音名符号当做歌词来唱,跟音高对着唱

韩:有些地方是没有谱子的,是哪个板式一定清楚

韩社长(右)与我院教师潘研娜博士(中)、2011级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戴欢同学(左)进行交流

院长马达教授与韩先生即兴合奏广东音乐经典乐曲《卖荔枝》

尾 声

转眼间两天的采风活动就此结束,收获颇丰,此行让我深深地热爱沙湾这片土地。两天之行,沙湾人民的音容笑貌,饮食的别具一格让我深深回味;两天之行,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广东粤剧的认识,粤剧表演中的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都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中;两天之行,让我对粤剧与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历史、现状与发展有了广泛的了解,研讨会的讨论成果及对韩社长的采访记录为我们随后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番禺沙湾镇人民政府相关官员对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的热情招待,使得我们顺利完成采风任务,满载而归。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