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年刊
广府狮舞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2015-10-16 23:47:42 来源: 点击: 作者:刘庆华 文庭学
广府狮舞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又创造性地融入了南粤本土文化特色,发展成为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等为一体的民间技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广府狮舞起源的地域性特点
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外来物种。先秦典籍《山海经》所载多种动物中没有狮子,汉代之前的装饰工艺中没有狮子图像,中国境内至今也没有发现狮子化石。狮子从域外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狮子才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2]其中称“狮子”等为“殊方异物”。其后,屡有外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如《后汉书·章帝纪》有月氏国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有安息国献“师子”,《洛阳伽蓝记·城南》有波斯国胡王所献狮子,一直到清康熙十七年(1678),仍有葡萄牙使臣进献非洲狮子。
关于狮舞或舞狮的源起,历代文献有多种记载。汉武帝时,每当招待西域使节到访时,即有歌舞人员带上面具装扮成鸟兽表演以助兴。北魏杨玄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3]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将狮子作为护法驱邪的祥瑞,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文殊菩萨的坐骑便是一头威而不怒的狮子。加之南北朝时期佛寺大兴、庙会频频举行,舞狮自然也应运而生。到了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对外交往频繁,西域康居等国连年进贡狮子,促使舞狮更加广泛地传播。《新唐书》记载:“龟兹乐……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4]白居易的《西凉伎》便描绘了“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的狮舞欢腾的场面。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宋代文化呈现出市民化、世俗化的特点,狮子也由凶猛狰狞而演化为威而不怒、吉祥赐福的瑞兽。从此,狮舞完成了由宫殿、寺庙而走向民间的过程。明清以后,狮舞之俗尤为盛行,特别是在两广、两湖地区。
本人据《中国资料民俗地方志汇编》统计,该文献汇编中记载主要舞狮地区的次数依次为:广东28处,广西23处,湖南27处,湖北18处,浙江11处,福建3处,河北3处,陕西3处,河南3处,海南2处,北京无。[5]可以说,明清时期的岭南及两湖各县镇均有舞狮民俗,是全国舞狮的重镇。民国之前的广州各市县的地方志中亦均有舞狮民俗的记载,如《番禺县志》“礼仪民俗”:“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番筒打十八间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6]《从化县新志》“岁时民俗”:“正月: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东郊,里市饰百戏及狮象之类。”[7]《花县志》(十三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增城县志》(三十一卷•民国十年刻本)以及原属佛山南海的《顺德县志》(三十二卷•清咸丰六年刻本)、《三水县志》(十六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香山县志》(二十二卷•清光绪五年刻本)均记载当地春节舞狮的民俗。所以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广东之生活状况”中就感慨:“粤俗,凡遇公私喜庆等事,有舞狮之举。法用大鼓一面,其声蓬蓬,后随刀叉之属,中以一人扮作狮形,沿街舞蹈。此俗以新年为最多,犹之绍俗之龙灯会而交友尚武精神焉。”[8]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醒狮活动得以恢复并与日俱增,市县几乎村村有自己的醒狮队,群众性的狮艺普及盛况空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共有民间醒狮队超过300支,一万多人长期参与训练。可以说,自明清以来广东舞狮之盛一直居全国之首。
与北方狮舞起源于宫廷、带有明显的宫廷特色如威猛、庄重、逼真不同的是,广府地区的狮舞从起源来看便具有地域性。关于广府醒狮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之后便命人扎制了一只瑞兽,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祈求国泰民安,太平吉祥。但问题是早在明末,广府地区就已经有狮舞。故关于广府“醒狮”的起源,国际认同的说法是:起源于佛山。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奇兽每每于除夕晚出现,专门破坏农作物和家畜,村民不胜其烦。因该奇兽每逢过年时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为消灭“年兽”之害,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绘上颜色,用各种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拿着锅碗瓢盆等器具,手持菜刀,埋伏于年兽必经之地。待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器具发出“锵锵”、“咚咚”的巨大声响使年兽惊骇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们便于每年春节时将它拿出来舞动,并发展为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又有人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象征勇猛、吉祥,乡民希望通过舞狮、拜神等活动驱除邪魔、降服鬼神,保合境安宁、五谷丰收,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醒狮民俗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一传说,有人认为醒狮的狮头造型较为接近年兽。
由此可见,从明清至今,广府地区的狮舞之盛一直居全国之首;广府狮舞的起源也不同于北方的宫廷狮舞,更多地是与佛山及广府地区的年节风俗和农业生产有关。
二、广府“醒狮”名称的地域性特点
关于“醒狮”的名称,说法也多种多样:
一说是因为南狮造型夸张,由头戴大头佛面具的“狮子郎”手握葵扇,逗引狮子,在激昂的锣鼓声中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活灵活现,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
一说是因为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
另一种传说是,明朝中后期,宦官把持朝政,禁止练武,民间义士便以歌舞升平为名练习舞狮,实则作为强身健体、密谋革命的一种手段。清末,粤地民间反清意识日浓,舞狮这项民间习俗便由义士加插吃生菜的步骤,称为“采青”,寓意吃掉清朝,所以采青又叫“踩青”,而南狮则被叫做“醒狮”,寓意民众醒悟。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拿破仑有关。嘉庆十一年(1886),英国著名的外交家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无功而返。回国途中,他经过关押拿破仑一世的圣赫勒拿岛时,面见并征求拿破仑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拿破仑对他说:“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一头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而清朝的广东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多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的省份。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广东香山人(今中山)郑玛诺,于康熙年间赴欧洲留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广东香山人容闳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同治十年(1871),清政府第一次招考出洋学生,120名官费生中粤人竟十占八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东海丰的高天梅等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醒狮》月刊,“振懦砭愚,输入学理”,唤醒国民。清朝及近代的广东,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窗口,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可谓是一头醒来的狮子。鸦片战争的打响,表明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声狮吼,这也许是南狮被称为“醒狮”的主要原因。
上述“醒狮”名称由来的说法中,前二种与广府地区醒狮造型及舞蹈有关,后二种与晚清粤地扮演了近代中国睁眼看天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地位有关,都是地域性的重要表现。
除此,本人还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可为解开“醒狮”名称之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粤语惯于将警觉、灵活、神采、精明、能干、专心等等语义用“醒”字来表达,如醒胃(开胃义)、醒酒(从麻醉或昏然状态清醒过来)、点醒、醒水(警觉;灵活)、醒神(神采奕奕;多注意)、醒定(乖觉,警觉)、醒目(惹眼;精明、能干。醒目仔:机灵鬼。)、醒眼(睡醒;显眼)、醒醒定定(谨慎;专注于现实,不要分心)、醒醒目目(生机勃勃;提醒个人行事要谨慎,不要重蹈覆辙)、话头醒尾(说了开头就知道结果,类举一反三)、懒醒(以为自己很醒目很厉害)、醒起(突然想起)、醒唔起(想不起)、醒你(便宜你);甚至“醒”字还用作形容词,如“佢的确几醒噶(他的确挺聪明的)”,等等。可见,粤语中“醒”字用途广而且频率高。以此看来,粤语称威猛刚劲、活灵活现、鼓乐激昂、令人警醒的狮舞为醒狮,也正体现了醒狮的地域性特点。
三、广府醒狮造型及狮舞内容的地域性
广府醒狮从北狮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北狮,主要表现在:
一是造型的差异:北狮造型逼真,形体较小,以“武狮”表演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蹄靴,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而广东醒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追求神似,以“文狮”表演为主,兼有武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狮头与狮身连在一起;醒狮头上有一枚略向前弯曲的锐利的角,而北狮头上没有角;醒狮额头上有一面圆圆的铜镜,据说是用来辨别妖物,降魔伏妖,而北狮额头没有圆镜。近年来,广东醒狮造型有了更多的变化,如有彩狮、金狮、白狮、黄狮、绿狮等等,五彩缤纷,鲜艳美丽,增添了广东醒狮的观赏性。可见,威猛而逼真的北狮是北方强势政权的表现,未能脱离宫廷狮舞的特征;而艳丽夸张的醒狮是广府文化世俗性、娱乐性的表现。
造型逼真的北狮
夸张、艳丽的南狮
二是表演内容的差异。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是通过狮子的各种神态来表现狮子驯化的过程,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抚玩小狮,尽显天伦之乐,体现的是儒家的人伦情怀。而醒狮则取三国演义的故事,分为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颜色一般以黄、红、黑三色为主,是乱世或古代粤民作为蛮族边民的好勇、结帮性格的体现。
三是引狮郎的差异。北狮的引狮员是古代武士装扮的“狮子郎”,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等逗引瑞狮;而醒狮的引狮郎是“大头佛”,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逗引狮子。关于大头佛的来历,与佛山年兽传说有关。传说古代佛山地区出现年兽,逢年过节都出来伤害农作物和牲畜,于是人们制作了很多兽头供在庙内。一天深夜,怪兽果然来了,守庙的小和尚惊慌地拿起兽头罩在头上,吓得浑身发抖,不小心抖落了供桌旁的一面铜锣,“咣当”一声,吓得怪兽张皇而逃。后来人们舞狮时便塑造了一个诙谐、可爱的大头佛为引狮郎。
四是有否采青。北狮没有“采青”,而醒狮的武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程式,尤以“采青”为主要动作,且难度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采青者要以高超的技巧表现醒狮寻青、见青、喜青、惊青、探青、弄青、拆青、吃青、吐青、醉青等程序,经过拆青、破阵、采青,起、承、转、合地完成整个采青过程。舞者采到“青”后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表示接福。因此,采青成为醒狮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比较而言,醒狮表演比北狮更具戏剧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关于广府醒狮的造型,主流的观点认为其形象近于年兽。但年兽本来就是人们幻想的产物,如同神话或图腾崇拜。从中国神话的产生及其特点看,神往往是古人以己观物、以己感物而创造出来的,因而神往往带有人的具象化的特征。以此看来,广府人设想的年兽之所以具象化为醒狮之眼大、口阔、鼻子扁平等造型,本人以为应该是古代粤人根据广府土居族群五官之普遍特征而创造的;而醒狮头上那枚略向前弯曲的锐利的角,则体现了古代粤人在洪水猛兽肆虐的恶劣环境中所养成的生猛、好斗的性格;至于额头上用于辨别妖物、降魔伏妖的铜镜,以及引狮郎大头佛角色的出现,则反映了粤人自古至今根深蒂固的鬼神信仰。至于采青,更是广府特有的一种民俗,蕴含广府人重意头的风习,因为早期的舞狮本来就是广府地区“生菜会”活动的一项内容。生菜会即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生菜本是一种半耐寒之蔬菜,喜冷凉环境,却又不耐寒、不耐热,其种植地区以两广及台湾为主。明代戴璟撰的《广东通志初稿》载:“迎春日竞看土牛,老少奔走盈路,啖春饼生菜。”[9]可见,明代前中期,生菜会在广府民间已相沿成习了。清代,生菜会与观音信仰结合在一起并达到鼎盛,广府各地方史志中多次提到,如《顺德县志》记载:“正月……,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10]由于粤语“生菜”谐音“生财”,寓意“生财”、“生生不息”,而2000多年来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海滨商贸区,向来有务实重商的传统,生菜会因此也由单纯的“求生气”变成了求财、求子。生菜包的材料如生菜、粉丝、酸菜、蚬肉、韭菜、芹菜、桔子等等都含有吉利的寓意: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芹菜寓意勤劳,桔谐音“吉”。因此,人们通过吃生菜这一形式希冀人财两旺,勤劳显达、长长久久。生菜会期间,常有集市贸易、醒狮汇演、武术比赛、粤剧粤曲搭台唱戏、唱八音等众多活动,因此,“生菜会”是广府地区集民间信仰、娱乐、工艺、美食于一身的盛会。由生菜会转化而成的采青活动,既体现了古代广府人生猛、机灵、精明的族群性格,也是广府民俗中随时随地图吉祥、讨好彩、求好意头的文化心理的反映。
(刘庆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庭学,从化市文化馆副馆长。)
--------------------------------------------------------------------------------
[1] 此文为2012年广东省社科规划“广府文学地理研究”(GD11XZW07)课题阶段性成果。
[2]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M].中华书局,1962.3928.
[3]北魏·杨衒之著,周振甫译注.洛阳伽蓝记·城内[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5
[4]宋·欧阳修修 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第十一[M] .北京:中华书局,1975.470.
[5]丁世良、赵放.中国资料民俗地方志汇编[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685-883.
[6]清·李福泰修 史澄等纂 番禺县志五十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M] .同治十年(1871)刻本.
[7]清·郭遇熙纂修.从化县新志(五卷) [M].康熙四十九年年(1710)修 ,宣统元年(1909)刻本.
[8]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371.
[9]明·戴璟修 张岳纂.广东通志初稿[M].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
[10]清·郭汝诚修 冯奉初纂.顺德县志(三十二卷) [M].咸丰六年(1859)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