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讯

告通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府文化研究基地通讯(2016年第1期)

2016-04-13 10:53:50 来源: 点击: 作者:

目 录

一、基地要务……………………………………………………………1

第三届广府文化论坛在佛山古村落召开………………………………1

中心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3

二、科学研究……………………………………………………………3

陈詠红博士广府获广东省规划办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3

蒋艳萍博士参与主编的《海丝华礼丛书》出版………………………4

王丽英教授专著《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出版…………………5

郭华清教授专著《革命运动中的近代广州警察》……………………5

三、活动与交流………………………………………………………..6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召开……6

纪德君主任、龙其林研究员参加第二届广州学论坛 ………………...6

我中心学者参加“第三届岭南祠堂文化节”系列活动……………….7

曾大兴教授出席《岭南春节习俗系列专题片》论证………………….8

纪德君、曾大兴应邀出席2016广府庙会相关活动……………………8

四、人才培养与传播推广……………………………………………….9

陈宇婷等同学岭南非遗禾楼舞获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9

关于广府文化研究的硕士、学士论文………………………………….9

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开展广府文化征文活动……………………10

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开辟学者专栏………………………………10

一、基地要务

第三届广府文化论坛在佛山古村落召开

2015年11月21—22日,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广府文化论坛,在佛山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广府地区古村落文化研究为主题,集合广府地区古村落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地理与人文、美学及民俗、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方向的专家学者,就佛山古村落文化研究及古村落活化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调研和热烈的讨论。

此届论坛包含三项系列内容:一是21日上午在佛山市图书馆新馆报告厅举行的古村落主题沙龙;二是21日全体在南海区和三水区进行的古村落考察;三是22日全天在禅城区南庄镇罗格村委孔家村大宗祠举行的古村落主题论坛。

沙龙以“古村落启示:何以传统?如何现代?”为主题,特别邀请广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大兴,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负责人、佛山科技学院教授陈恩维,以及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艺教研室主任、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周彝馨等四位嘉宾,围绕古村落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深入解析古村落之于现代人的影响与意义。在对谈中,四位嘉宾分别从古建筑修复保护实践、文学地理特征、地方文化传承等角度探讨了古村落活化与利用过程中常见的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传统保持与现代需求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并试图寻找到古村落与现代社会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技术、文化、美学基础。在互动环节,有数位市民朋友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向嘉宾提问,积极参与到相关议题的讨论当中,整个沙龙在充实而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

在21日开展的古村落考察行动中,广佛两地的近50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探访了四个极具岭南特色和本土代表性以及保护和开发价值的佛山古村落,包括:以旅游为重点已经初步开发活化的南海区烟南烟桥村、人文气息与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南海区上金瓯松塘村、完全原生态尚未开发的三水区大旗头村和以岭南地方民居建筑格局闻名的三水区长岐村。在考察中,专家学者在惊叹于古村落所体现的民间智慧和生存哲学的同时,也纷纷对古村落的某些现状表示担忧。例如:在参观走访一个古村落时,专家一方面钦佩于当地居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切实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对正在修建的新式建筑和园林景观式改造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修葺工程应当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避免新旧杂陈、内外不一以及城市公园化的情况;在考察另一个古村落时,专家们一方面对该村的原生态建筑特色、格局、规模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对其保护和开发现状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22日在南庄孔家村举办的古村落文化研究学术论坛是近年来首次以古村落文化研究为专题的高规格学术研讨活动,也是此次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论坛征集到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并吸引了广府地区古村落研究专家50余人莅会发表高论。与会专家着重围绕为何要保护古村落,古村落保护存在哪些问题,谁来保护,如何保护等问题,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性与现实针对性的见解。大家认为,古村落维系了乡土文化的根脉,留存了我们的乡愁记忆,是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当前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人为破坏,导致古村落空心、衰败,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消失,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与活化利用。古村落的保护应重构并丰富依托于古村落的节庆文化与乡土景观,保护其乡土性、地域性、文化性、原真性,避免城镇化、园林景观化、同质化;从根本上说,古村落保护更需要留住其主体——农民,让农民愿意坚守并保护其家园,振兴农村经济,搞活古村落文化产业包括旅游开发等。

本次论坛将学术研讨、田野考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部门等的多方协同合作,使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讨论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这对当地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论坛也受到媒体的关注,《南方日报》、《信息时报》、《佛山日报》、《中国文艺报》、佛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跟踪采访,并有相应报道,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中心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2016年1月5日上午,中心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纪德君主任和曾大兴副主任主持会议,雷莹、杨晓旗、胡大芬、戴剑平、田秋生、黄颖仪、李祥伟、李近、李鲤、夏清泉、金琼、蒋艳萍、周文萍、龙其林等29位研究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15年中心取得的成果,总结了中心兴旺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会议举行了研究员聘任仪式,并向研究员发放了聘书。

二、科学研究

陈詠红博士广府文人思想发展史论获广东省规划办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

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詠红博士的课题“广府文人思想发展史论——以《广州大典》为中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本课题试图对广府文人思想的价值予以相对合适的定位。以往有的学者认为,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是其主体之一)具有“远儒性”,此观点值得再商榷。此课题拟以《广州大典》为中心,通过对“广府文人思想发展史”进行描述,并对其发展规律进行论析,提出一个观点,即作为岭南文化的主体文化之一的广府文化中的文人思想,是唐宋以来成熟的文人思想在同源(汉文化)的广府文化区域中的又一新发展。课题创新点是关于儒学与城市经济融合方式的思想探索;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可以体现文人主体性的广府经济社会文人生活方式,认识广府文化的主要思想底蕴。本课题的结论是,广府文化及其文人思想不具有远儒性,而是具有儒学继承性和创新性。这种儒学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动力都是文人的主体性实现的需求。

本课题的主要思想包括三点:在“文人”概念方面,“广府文人”的“文人”概念与华夏文化的“文人”概念一致;在文人思想发展的动力方面,“广府文人”的思想发展动力与华夏文人一致,都是文人主体性需求;在文人生活方式方面,广府文人思想的新发展在于,在重视经济的市民社会中大力探索实现文人主体性的崭新途径。

蒋艳萍博士参与主编的《海丝华礼丛书》出版

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蒋艳萍参与编辑的《海丝华礼丛书》(全三册),2015年由广东出版社出版。

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点,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南海神庙历史文化价值迎来了又一个绽放的机遇。“波罗诞”是依托于南海神庙而形成的民俗文化活动,自2005年始,广州民俗文化节与“波罗诞”相结合举办,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十年“波罗诞”庙会,既是民俗文化的继承和提升中,也是海丝文化的重要呈现。

“十年磨一剑”,“波罗诞”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回顾历届波罗诞的成功举办,黄埔区始终把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从无到有,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可复制性的路径。“波罗诞”经过10年运作,已经固定了10大环节,操作流程、经费投入、管理机制都稳定可靠了。《海丝华礼丛书》正是对十年来黄埔区委、区政府把南海神庙“波罗诞”作为提升黄埔区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波罗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回望和经验总结。

全书分为《波罗诞画卷》、《波罗诞论稿》、《波罗诞精典》三册,由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和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出版,分别以全图册、学术论集、报告文学等三种形式全方位展现十年“波罗诞”庙会的价值追求、内容安排、形式创新、文化内涵、组织形式等,丛书不仅对以“波罗诞”为主的海丝文化的历史渊源、风俗人文等有深入的剖析,而且对“波罗诞”庙会如何在新时期传承文化遗产、传播正能量、发挥文化凝聚力、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精神诉求做出了有益探索。

王丽英教授专著《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出版

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丽英教授的学术专著《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俗信,包括习俗和信仰两个方面,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岭南俗信沉淀深厚,与南传道教容易产生“互化”效应。本著述主要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1.道教南传的缘由;2.道教的南传;3.道教的南化;4.岭南俗信的道化;5.岭南俗信与道教互动的作用与影响。民俗是彰显城市性格的重要部分,信仰是民俗传承的核心内容,民俗信仰支撑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的中国正逐步告别“乡土”走向“现代”,重释俗信、演绎传统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如何传承和发展深蕴道味的岭南俗信,这是该著作深思和回答的问题。

郭华清教授专著《革命运动中的近代广州警察》

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华清教授的专著《革命运动中的近代广州警察》2015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史上,广州与革命有不解之缘,它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纵向的历时性来看,近代广州警察与革命运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清末,广州警察为清政权服务,充当清廷打击革命党人的鹰犬;民国肇建,广州警察反正,为革命保驾护航,积极保卫广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时期,广州警察基本倾向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广东时期,广州警察多数时候成为军阀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帮凶;1949年广州解放时,广州警察发生分化。本书从历史的视觉检视广州警察对于革命运动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或是反动作用。

三、活动与交流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

在广州大学成功召开

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一直凸显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自2012年11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举办“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以来,该领域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了加强学界对话,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共有51个单位,来自全国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类刊物编辑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的主要专家有:樊祖荫、乔建中、赵宋光、郑荣达、冯明洋、萧梅、杨民康、李岩、周凯模、周耘、田可文、田耀农、臧艺兵等。

本次研讨会收到72篇论文,大会设置了“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岭南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 “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的挖掘与传承”、“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研究生论坛”等六个议题。针对“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这一主题与会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进一步理解和认知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次会议气氛热烈,相信必将成为促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的新起点。

纪德君主任、龙其林研究员参加第二届广州学论坛

2015年12月26日,由广东省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与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广州学论坛在广州大厦举行,来自政府有关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领导、学者100多人参加此次论坛。

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君、龙其林研究员,以及本中心的部分兼职研究员参加了此次论坛。纪德君主持召开了第二分会场“广州学与广州历史文化”的研讨,并在闭幕式上汇报了本组的研讨情况。他的论文《粤东风情入“蜃楼”——清代小说< 蜃楼志>论略》,主要探讨了《蜃楼志》所反映的广州洋商生活风情及其所体现的广州人的文化精神品格。龙其林的论文《近代西方对岭南文化介绍中的中国想象》,则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为例,探讨了传教士眼中的南中国海的商贸、商贾与移民等,指出由于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西洋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及其折射的文化心态。

我中心学者参加“第三届岭南祠堂文化节”系列活动

2015年10月18日,广府文化中心专家学者一行6人在中心副主任曾大兴教授的带领下来到黄埔古村,参加了由海珠区宣传部主办的、以“追本溯源,仁孝传家”为主题的“第三届岭南祠堂文化节”系列活动。

黄埔村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村落,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清代一埠通商以来,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海第一关”,也正是依托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黄埔古村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最繁荣富庶的时期。黄埔古村的祠堂宗族文化也正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据说黄埔一村就有祠堂三十多座,以冯氏、梁氏、胡氏、罗氏这四大姓氏的祠堂为主,其中多数已经修缮开放,供族人使用及游客参观。

我中心学者首先与其他莅会参观者及当地村民一起观看了热烈吉祥的开幕式,随后又参观考察了整个黄埔古村及古港。古村的祠堂建筑之宏伟精美,以及整个村落在秋阳照耀下的宁静安详,以及宁静中的生机与活力给专家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方面,黄埔村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学者专家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分展于各个祠堂家塾中的珠绣、剪纸、童谣等展览,多方面地领略了岭南民间文化之美。

下午,我中心学者参加了以“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基层及其他高校学者所做的报告,并参与了发言和讨论,其中曾大兴教授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并总结了今天的会议。曾大兴教授在发言中提及的宗族祠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情感价值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与赞赏。

总之,“第三届岭南祠堂文化节”是一场综合性的文化盛宴,我中心学者从全程参与这样的基层文化活动中获益匪浅,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曾大兴教授出席《岭南春节习俗系列专题片》论证

2015年12月31日上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大兴教授出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召集的《岭南春节习俗系列专题片》专家论证会。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岭南春节习俗非常丰富,但是近年来的一些介绍岭南春节习俗的电视片往往带有表演性,商业气息太浓。建议专题片制作方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真正拍摄出一套反映岭南民俗真实面貌、禁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曾教授的观点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大家由此对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文献性、知识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纪德君、曾大兴应邀出席2016广府庙会相关活动

为期7天的第六届广府庙会于2016年2月28日正式闭幕,庙会期间共开展70多个项目280多场活动,共吸引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本届庙会活动精彩纷呈,既有粤语讲古小达人展演、南国红豆乐曲秀、广府功夫秀等专场演出,又举办广府非遗创意集市,向民众展示传承百年的饼印制作技艺和茶坑石雕刻技艺。本届庙会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如以“敢为人先,独占鳌头”的鳌鱼为2016广府庙会吉祥物,深入挖掘五羊五仙祈福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巡演改变以前巡街的方式,以巡游+会演的方式演绎,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创新,还新增了祠堂庙会、广府潮墟、青少年广府文化嘉年华、万木草堂讲古等特色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

基地领导纪德君、曾大兴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届庙会的开幕式和民俗巡演大型文艺汇演,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也自发参与到庙会的各项活动中,为广府文化的推广与活态传承献言献策、寻找新的思路。

四、人才培养与传播推广

陈宇婷等同学岭南非遗禾楼舞获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

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雷莹,指导的学生陈宇婷等,以“活态传承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的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广州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

关于广府文化研究的硕士、学士论文

为配合学校制定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引导,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鼓励、指导学生研究广府文化,撰写广府文化研究的学位论文。2015年已完成的硕士论文共4篇,主要有:

王彤:《私伙局和专业团体的粤乐审美差异研究》(刘瑾指导)

田露苗:《< 平湖秋月>不同演奏版本的符号学意义研究》(刘瑾指导)

杨娟:《广绣艺术中人物绣的艺术语言探析》(杨晓旗指导)

黎曼:《岭南传统工艺美术在高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模式探索——以广绣为例》(杨晓旗指导)

已完成的学士论文共10篇,代表性论文有:

林甄如:《论粤北文学景观“峡山”》 (耿淑艳指导)

黄颖斯:《论粤北文学景观“梅岭”》 (耿淑艳指导)

文易捷:《广州粤曲茶座老艺人谭佩仪口述资料采集与研究》(潘妍娜指导)

骆丹:《当代广州粤曲茶座世俗群体调查》(潘妍娜指导)

方健宇:《粤曲茶座中的民间曲艺团生存状况调查——以广州海棠粤曲艺术团为个案》(潘妍娜指导)

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开展广府文化征文活动

为推动广府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学子关注广府文化、参与到广府文化的研究,自2015年10月起,基地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长期面向广大学生征稿,来稿经筛选,刊登在“广府文化研究网”的“广府大观”栏目或“文化传承”栏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60余篇稿件。

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开辟学者专栏

为传播和推广广府文化的研究,整合学术研究成果,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广府文化研究网” ,开辟“学者专栏”。目前已有纪德君、曾大兴、罗宏、文一峰、刘瑾、龙其林、殷建辉、黄小娅、刘介民九位学者在列,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岭南文学及创作,岭南民俗文化与宗教,广东陶瓷,广东音乐以及广东方言等。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