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推动文学地理学学科走向成熟 ——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硕博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2019-09-05 09:41:39 来源:文学地理学 点击: 作者:曾大兴

曾大兴教授(会长)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

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我们的会议开得很成功,气氛很好。关于会议的总结,刘川鄂副会长已经讲了一些,等一会吴卫华院长还要讲,因此我就不讲了。我讲一讲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学术界很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一、文学地理学学科初步建成

1.八年前的预期    八年前,我应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史这个学科的建立大约花了一百年,文学地理学的建立不会用上这么长的时间。这项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已经在实证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成果。今后的任务,就是在继续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加强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是要建立它的学术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我相信,大约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这门学科就可以建立起来了。”(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9日)

到今天,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究竟到了哪一步呢?我想引用一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2.部分学者的观点

陶礼天教授

陶礼天的观点:

“文学地理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已经初步构建了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批评体系。”(陶礼天《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之未来发展的一点感想——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七届年会暨第二届硕博论坛之总结》,《文学地理学》第七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李仲凡教授

李仲凡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说,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架构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文学地理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接近学科的建成。”(李仲凡《从苏轼的﹤食荔枝﹥到文学地理学》,《博览群书》2017年第10期)

杜华平教授

杜华平的观点:

“近十数年,文学地理研究蔚然成风……完全可以说:文学地理学学科已初步建成。”(杜华平《文学地理学学科的标志性成果——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述评》,《世界文学评论》第13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版)

我赞同这几位学者的观点,也就是说,通过大家多年的努力,文学地理学学科已在中国本土初步建成。

请大家注意“初步”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文学地理学学科只是初步建成,并没有完全建成,并没有达到成熟之境。

3.学科初步建成的标志

一门学科的成立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要确定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学科的基础理论;三是要有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业人才。

《文学地理学概论》的出版标志着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初步建成

这三个条件不是我个人提出的,是一种共识。按照这三个条件来衡量,文学地理学学科可以说是初步建成。例如,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到2011年中国文学地理学会首届年会召开时,就基本达成共识了,这就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与国外之比较

国外也有文学地理研究,但是国外的文学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批评”(文本批评)这一块,并未形成一个学科。马晶指出:“相较国内对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国外在这方面表现似乎并不明显。”(马晶《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国外的文学地理研究以法国为最早,成果也相对较多,例如法国学者迪布依和费雷还分别出版过《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和《文学地理学》(1946)这两本书,但是文学地理在法国并未建成一个学科。2009年10月,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米歇尔&middot;柯罗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说:“文学地理学”“可以为在法国大学界仍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史研究提供补充”( 米歇尔&middot;柯罗著,姜丹译《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与地理诗学》,《文化与诗学》第19辑,生活&middot;读书&middot;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9月版)。这说明文学地理学在法国仍然只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补充”,仍然不是一个独立学科。而在美国学界,连“文学地理学”这个概念都很少出现,他们用的较多的是“地理批评”或“地理诗学”这两个概念,也是侧重于文本批评。

总之,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项研究,中外都有;作为一个学科,是在中国本土建立的。

二、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三个特点

综观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有这样三个突出特点:

1.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理论架构

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研究带有比较浓厚的实证研究色彩。实证研究就是讲求证据,就是“拿证据来”,一切靠证据说话。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研究,不仅是对作家的出生成长之地与迁徙流寓之地、作品的产生之地与刊刻传播之地、作品中的地名、地景(景观)、地理意象等的研究带有比较浓厚的实证色彩,即便是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具有实证色彩。中国学者多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再根据大量的结论提炼出一个观点、概念或者理论,最后由这些观点、概念或者理论来建构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国学者不是从一个观点(概念、理论)推导出另一个观点(概念、理论),不是用演绎法,而是用归纳法。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与西方地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潮”有某些相通之处,它“沿着预定的路线积累知识”,因此“是一种稳健的过程”。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R.J约翰斯顿)

“实证主义思潮的主要诱惑力是数量化:以数学或统计学的形式,即以一种意味着精确、可重复性以及确定性(孔德的确定)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但是,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与学科建构同时也避免了西方“实证主义思潮”“长于事实而短于理论”的弊端,它讲求实证,但同时也注重理论的探讨,并未“消除形而上学”。尤其是在分析文本的地理空间时,充分注意到了文学的虚构、想象和形而上的特征。

由于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我相信,这个理论体系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2.中国式的话语体系

所谓话语体系,就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表达形式。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流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这些学科的话语体系也是西方式的。有人批评学术界许多人“言必称希腊”,请问:他们不称希腊称什么?学科都是西方人创立的,话语体系自然是西方的。文学地理学不一样,它是在中国本土建构的一个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的,它用来表达这个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概念体系也是中国式的。例如“地理物象”、“地理事象”、“本籍文化”、“客籍文化”、“文学家的静态分布”、“文学家的动态分布”、“瓜藤结构”、“虚拟性文学景观”、“实体性文学景观”、“系地法”、“现地研究法”、“场景还原”、“版图复原”、“边缘活力”、 “地理叙事”、“地理基因”等一系列概念,在国外的文学地理学论著中是找不到的,都是中国学者的原创。中国学者用这种中国式的概念体系,来表达中国式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并为这种表达建立了相应的规则,从而创建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文学地理学学科的中国式话语体系。诚然,个别概念如“文学扩散”、“文学源地”、“文学区”、“文学景观”的创立,确实借鉴了某些西方智慧,但绝不是对西方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文化源地”、“文化区”、“文化景观”等概念的简单套用,而是同时汲取了中国智慧,再根据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从属关系,根据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内涵而创立的。

3.以青年学者为骨干的专业人才格局

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一直得到文学研究界和文化地理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形成了一个以青年学者为骨干的专业人才格局。据统计,1990年以来在中国发表的文学地理学论文,有三分之一是青年学者的学位论文(曾大兴、李伟煌《文学地理学论著目录索引》),如果加上他们的非学位论文,以及其他青年学者的论文,那么至少有一半的论文是青年学者撰写的。

文学地理学学会的年会与硕博论坛

尤其是2016年以来,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联合有关高校连续主办了四届文学地理学硕博论坛,吸引了国内各高校大批的青年学者。硕博论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场答辩,现场评审,杜绝一切暗箱操作,因此有了很好的声誉。所评选出来的论文水平相当高,《文学地理学》年刊也设有“硕博论坛”专栏。

文学地理学学会的年刊

“文学地理学硕博论坛”已同“文学地理学年会”、“《文学地理学》年刊”一起,构成了文学地理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三个品牌。

总之,近30年来,文学地理学发展迅速,影响广泛,乃至被称为一门“显学”,与广大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学术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学科只有赢得广大青年学者的青睐,它才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推动文学地理学学科走向成熟

当然,文学地理学学科在中国只是初步建成,尚未达到成熟之境。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

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讲,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要从五个方面来看: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

二要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

三要应用具有本门学科特点的方法;

四要在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

五要有大量本门学科的成果资料的积累。(引自吴传钊:《﹤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按照这五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只是在第二、三、五方面初步达到了,在第一、四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推动文学地理学学科走向成熟。

1.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文学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基本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个成熟的学科,往往不只一个理论体系。例如哲学、法学、宗教学、经济学等,都有多个理论体系。文学地理学可以建立多个理论体系,目前还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讲,文学地理学学科只是初步建成。

2.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

文学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成果虽然很丰富,但是仍然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人讲,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文学,不仅文学史需要改写,甚至连文学的起源、连文学的基本原理都需要改写。如何改写?我认为,还是要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3.积极开展应用研究

文学地理学是文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中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学科,它在环境保护、文化生态建设方面,尤其是在文学景观的开发利用方面,在人们的地方感、家园感的提升等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华名楼》

我在2017年3月出版《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之后,这两年来,就是研究“中华名楼”。我一共考察了16座名楼,写了两部讲稿,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了一部,播出了一部,出版了一部。第二部讲完了,还没有播。这些中华名楼都属于文学景观。

但是,还有大量的文学景观,需要大家去发现、去考察、去研究。

4.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点、线、面

近30年来,国内文学地理学的个案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些成果绝大多数都属于“点”的研究,例如某个作家在某地的生活与创作,某个文学景观,等等;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点”有待研究。

“线”的研究比较少见,例如余恕诚先生的论文《李白与长江》,就是一种“线”的研究,这个路子是很好的。本会青年学者任梦池研究商於古道上的文学,这个路子也是很好的。还有唐诗学者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提法是很好的。但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缺乏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地理性和空间感,需要改进和提升。

“线”的研究还有许多文章可做,例如长江沿线的文学、黄河沿线的文学、运河沿线的文学、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等。

“面”的研究,主要是文学区的研究,文学区可以是一个地域,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学地理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例如岭南文学研究、江南文学研究等,但是空间感还不够,尤其是对文本的空间分析不够细致和深入。

5.增强地理空间感

无论是“点”的研究,“线”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都应该增强地理性和空间感,增强对环境、对文本的空间分析,不要把文学地理学的论文写成文学史的论文。有些学者的论文,看他的选题,无疑属于文学地理学的选题,但是写到后来,却成了文学史的论文。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文学史的思维定势太强大了,这些学者在思维转型上比较慢,一不小心就滑到文学史的思路上去了。因此,我建议大家好好看一看青年学者的论文,好好看一看硕博论坛的论文,青年学者没有多少因袭的包袱,他们是轻装上阵。6.做好普及工作一个学科如果不切实做好普及工作,就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文学地理学不仅要向学术界普及,还要向社会普及。在普及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传统媒体,更要利用好新媒体。我们要向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学习,既要写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也要写科普读物,也就是“大家写小书”。

《百家讲坛  中华名楼》

如果文学地理学的学者不亲自做文学地理学的普及工作,谁来替你做?这两年,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 “中华名楼”这个系列节目上,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中华名楼”都是文学景观,文学景观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讲“中华名楼”,实际上就是在普及文学地理学。我希望我们学会有更多的学者来从事文学地理学的普及工作。今天就讲这些。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9年8月12日上午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