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介民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学者专栏 > 刘介民专栏 > 正文

祠堂与家谱和孝文化

2017-04-19 14:23:43 来源: 点击: 作者:刘介民

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家族祠堂是精神的魂魄,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宗祠与孝文化紧密联系,反映在宗祠的建立和修缮,宗祠的楹联和宗祠的祭祖活动上。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们的祖先极力提倡而推崇。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家庙族府、书院文化、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广府祠堂不仅是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且与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

一、广府的祠堂历史悠久

从祠堂发展的历史来看,祠堂文化渊源流长,是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反映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广府人喜好修建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有钱的男子都可以独立修祠堂,甚至可以为活人修建祠堂。人们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兄弟之间、兄弟们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们的孙子和曾孙之间。宗族内三五代之间关系尚且亲密,然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宗族关系来调节,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联系的纽带。“在宗族组织发达,宗祠活动健全的地方发现: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政府非法行政较少、公益事业容易推进”[1]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也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通常,祠堂的兴建,是随着一个家族的长期发展和繁衍而逐渐完成的。旧时“祠堂”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宗祠即是祠堂,是汉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最先置祠于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有“宗亲”、“家礼”和“宗族”。“宗亲”是从民间祭祀活动中产生的,随着祭祀活动和家族管理的发展,祭祀礼仪逐渐走向了仪式化。“宗族”观念在民众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宗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宗族的最小单位是家庭,宗族成员的房屋是总组成员的栖身之所,而祠堂则为总组成员提供了缅怀祖先、聚会议事、添丁节庆等重大宗族事情提供了场所。祠堂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融合的一个载体,它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高度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文化价值,它的保护性抢救对广州文化名城建设至关重要。为了使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被破坏,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祠堂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家礼”是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礼制”发展而来,它源自于《周礼》,经过《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的发展,定型于宋朱熹的《朱子家礼》。《朱子家礼》使祠堂得以正名。朱熹对祭祀提出了具体方案,“君子好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2]这规定了臣民建造房屋时,必须先要建造祠堂,并且祠堂作为独立的建筑,可建于房屋之东。人们建造祠堂主要是用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近似如今的会议室。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族众大会,大家商议、群策群力,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遇本村与外村人发生了重大冲突的事件,族长就召集大家商议应对的办法。除了议事之用外,家族里各房子孙平时如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古代祠堂的对联、匾额的内容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祈祷。如塘坑天后古庙清嘉庆三年的门额和两侧对联:虎海普慈航万顷波澜永奠,凤山隆肸蠁千秋爼豆常新;东瓜宇天后宫大门两侧对联:灵兆井符化调坤顺,廟占涣立泽及离明;洪圣古庙两侧对联:威慑鲸波利通南海,灵钟凤岭雄镇西坑。另外黄阁大塘的岭南典型的古民居、大井的书舍、东里清代民国的商铺、民居建筑、小虎民居也是这里古建文物中的精品,这些都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这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也正因此,岭南大儒朱九江在进广州前也曾在南沙陈氏私塾中教过书。[3]广府祠堂主要有几种:

1.姓氏祠堂,姓氏家谱是以文字和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谱是以本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环环紧扣的生命链条,是血脉贯通、宗亲相连的一条永世割不断的血缘纽带。姓氏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或相似的作用。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内有覆竹状的祠联或行第序列;横梁或四周墙壁上悬挂有牌匾。

2.名人专祠,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名人祠堂。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们称为“名人祠堂”。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文人学子祠堂、忠勇将士祠堂、实业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庙等。

3.神灵祠堂。所谓神祠,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神和神灵人物等,它们像宗祠一样,也是中国古人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只不过所祭祀的对象不是祖宗或贤哲,而是某些自然神灵或神灵人物。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广府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这是后人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广府最著名的宗祠是陈家祠,建于清代,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成为地域符号的广州陈家祠拥有悠久历史。在荔枝湾旁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以梁家祠为基点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袭了下来。在梁家祠里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里面喝茶聊天,时而还会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於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4]广州城中村祠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城中村改造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形态,更应该是文化上的整合。

二、家谱孝道是万善之本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孝是万善之本,百行之先。孝子祠尊其贤,褒其行,崇其德,励其后人。真心为善是真孝,万善都在孝里边。孝子在世声价重,孝子去世万古传。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近年来,宗族得以广泛复兴。“宗族的复兴有其内在必然性……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的共同起源而形成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非出于利害关系或是某项活动而人为组织的临时组织。可以这样说,涵盖了血统、身份、仪式、宗教、伦理和法律等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早已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会在酷烈的无能无力中被压制得无声无息,绝不会被彻底摧毁,一旦环境许可,其又会顽强地展现其生命力。”[5]

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具象的体现。家谱文化最核心的意义是为了记载人们代际间的顺利传承。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文化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不是名门望族的家谱比较简单。家族家谱只能算世系图.上图中间部分是我们家族的世系图。家谱、祠堂不仅维系了一个家族的亲情,更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有必要恢复祠堂,发展祠堂文化,发扬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来民间建祠之风便兴盛起来,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古往今来,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这是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家谱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含义有:一是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传宗接代。“孝为众德之本、诸善之源,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历来尚人伦、孝为先。孝道一直是维系社会道德秩序和家庭伦理的根本之所在。《孝经》之《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才章第七》作为延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孝”有其自身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再如《二十四孝图》。一个人从热爱自己的家庭到以自己的祖辈为豪,是对孝文化很好的延伸和放大。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与孝文化的传承亦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宗祠文化即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因为古代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具有强烈的宗族色彩。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假如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祠堂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真谛。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三、祠堂功能与文化价值

祠堂是古儒教供奉祖先和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

广府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祭祀祖先和“食丁桌”之时。每年祭祀祖先的时候,当天不管是阴晴冷暖,祠堂里都是人山人海。祭礼完毕后,便将祭祀猪肉和祭品平均分给各家各户。另外,年内“添丁”的族人,便要在正月到祠堂做“丁桌”请老大、请族人,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谈事,晚辈敬长辈,祝福声不断,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热情高涨,这一习俗现今在乡村仍有沿袭。除此之外,有的祠堂还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建的,这是出自一种感佩报恩的行为。无论是祭祖还是民俗文化活动,在宗祠这个特定的场合里,个人和家族、家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宿感,拥有了一个明确的文化身份,通过仪式和活动,同一宗族和家族的成员在文化上得以广泛的认同,在精神情感上得以普遍的联系。[6]

广府祠堂的主要功能:(一)是缅怀纪念先祖的。如永思堂、思永堂,是永远思念缅怀先祖的等等。(二)是缅怀显赫宗功的。(三)是以先祖创业肇基处为堂号的。(四)是寓承祖训继往开来意愿。(五)是祝福宗族的。广府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修建碑记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族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祠堂是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旧祠堂的批判继承,它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也不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场所,而主要是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成为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宗族祠堂等旧形式,在当代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当代祠堂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呈现出许多新的价值。

广府祠堂的文化价值:(一)文物价值。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化价值。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三)寻根价值。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是后代子孙寻根谒祖的圣殿。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文化认同成了所有海内外华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四)旅游价值。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很多保存下来的祠庙,被当作名胜古迹开发使用。这些祠庙所以能吸引游人,主要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价值。(五)文化娱乐价值。“祠堂戏台”,本是中国民间戏曲重要的演出场所,不少规模较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戏台,逢年过节,为族众和村落居民演出。祠堂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开展演剧等活动的中心。历史上的祠堂具有祭祀、修谱、教化、兴学、司法、抚恤等功能,上述当代祠堂呈现的五大价值是对旧祠堂功能的批判继承,发展创新。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孝道是中国人文的教育,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在家族祠堂文化中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历史上的广州人对宗法思想和宗族观念特别强烈,这已经达成了人们的共识。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广州人大兴土木,建造宗族祠堂,宗族祠堂是宗法思想、宗族观念的主要象征和集中体现,建造宗族祠堂就是为了宣传、贯彻和弘扬宗法思想、宗族观念。同时,宗族祠堂兴起后,宗族有了办公场所。每遇到宗族有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活动和重要事务,以族长为核心的房长、族绅集团都在祠堂议决。祠堂就是宗族的议事厅。特别是宗族祠堂建立后,宗族支丁全都组织于祠堂,不仅宗族活动在祠堂举行,而祠堂本身就成了宗族组织。族规家法是宗族统治集团统治广大族众、巩固宗族制度的重要工具。宗族祠堂兴起后,祠堂成为族规家法的宣传厅。宗族统治集团通过族规家法的宣传,借以巩固宗族统治和宗族制度。随着时间的消逝、封建社会的消亡,宗祠所体现的家族历史象征的意义正在逐步消弱,但作为民众来说祠堂也是生活的背景空间。

在广州的陈家祠,现在已经开辟成为广东民间工艺美术馆,宗祠的艺术装饰,体现了乡土的民间传统、民间艺术及民间习俗。因此,丰富多样的装饰组合是广府宗祠的重要特色之一。[7]梁家祠与广州陈家祠的七绝(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艺术装饰是一致的、共通的。从表现手法来说,它是多样的。其艺术装饰组合有石雕、木雕、壁画、灰塑、陶塑、砖雕等。每天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扩大,当城中村要列入城市的范围中,传统的村落面临着被改造,村中的祠堂面临着一个保护和规划问题。广州的许多宗祠也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广州宗祠尤其是装饰艺术吸收了岭南文化的精华,通过丰富的艺术形态体现了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这种内涵和寓意是民族化的,大众化的,显示出我国岭南文化底蕴,因此对他们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

[1].黄淼章.广州陈家祠的“三雕”装饰艺术.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研究5.香港:香港考古学会,2006年出版

[2]朱熹撰,《朱子全书·家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4]周大鸣:《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年。

[5].邓炳权.岭南建筑的发展阶段与特色.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论文集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6]余达忠:《祖先祖籍宗祠——古代宗族制度下的文化认同》,《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3月。

[7]鲁先瑾:《宗族的传统与现代》,《河南大学》,2006年9月。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