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资讯

小娅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资讯 > 学者专栏 > 黄小娅专栏 > 正文

黐孖根

2016-01-09 17:38:09 来源: 点击: 作者:黄小娅(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广州南部有座古神庙,名波罗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神诞日,庙前有卖一种纸糊的鸡,上面粘有鸡毛。游人买回去,据说可以避邪挡煞气。波罗鸡是靠“黐”(粘)成的,而“靠黐”广州话指白吃人家的饭食或白拿人家的东西。由此衍生出来一则歇后语“波罗鸡——靠黐”。

“粘”广州话说“黐”(广州音同“痴”)。这是一条古汉语词。三国魏张揖编纂的《广雅》:“黐,黏也。”(笔者注:“黏”同“粘”)普通话读chī,与“吃”、“痴”同音。广州流传过一个笑话:一外地人来穗,见有人沿街叫卖桐油灰(普通话说“泥子”或“油灰”。用来填补木器的孔、缝),外地人不知其为何物,问:这东西好吃吗?卖者忙答:好黐好黐!外地人买了些一试,“哇”地吐出,吵骂声即刻爆响。要说卖桐油的欺骗人,那是冤枉!普通话的“吃”广州话说“食”,“吃”广州人听同“黐”,他以为对方是问桐油灰“黐(粘)”不?原来是语言沟通上引起的一场误会!

“黐”在广州话里大量使用。例如:黐胶(捕鸟用的胶)、黐牙(食物粘牙)、黐牙罅(塞牙缝)、黐牙黐爪(形容吃粘性大的食物粘牙粘嘴)、黐手黐脚(粘手粘脚)。大舌头说话不清楚,舌根像被粘着似的,广州人说“黐脷根(脷:舌头)”,又说“黐脷底”或“黐脷”;给庙里供信徒膜拜的菩萨粘贴或涂上层金,叫“黐金菩萨”;草药“苍耳子”的果外皮长有钩刺,可粘在人的头发上,故又名“黐头婆”。“黐脚鸡”或“黐身膏药”是指总跟着大人的小孩儿,又叫“黐乸芋”(像小芋头附生在大芋头上一样缠人)。在亲友家蹭饭是“黐餐”、“黐饭餐”或“黐餐黐食”。其他还有:糖黐豆(形影不离)、黐车噉转(飞快地转,喻忙得脚不着地)、蜞乸逢人黐(蜞乸:蚂蟥。喻到处攫取利益)、糯米黐裤裆(喻长时间闲聊不走的人。裆,口语音同“浪”)、实食冇黐牙(喻做某事有把握)。

电话线路粘连错搭,如同人的脑筋混乱不清楚,因此,广州话骂人“神经病”说“黐线”、“黐筋”或“黐孖筋”。“黐黐哋”只是有点傻,“黐总制”(总制:总开关、总控制器)就傻得不可救药了。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