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府文化与其他方面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广府文化与其他方面研究 > 正文

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乡土景观营造策略

2017-01-06 15:23:03 来源:《广府文化》第三辑 点击: 作者:黄莉

 

摘要:乡土景观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为保护广府地区古村落地域性风貌的原汁原味,深入研究乡土景观构成和特点,通过对广府地区的古村落开展系统调查,发展广府地区古村落乡土景观营建理论和策略,研究地方传统修造工艺,是我们古村落保护工作整体成功,实现地域性和原真性的关键。

关键词:广府地区古村落乡土景观策略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伴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府地区古村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古村落传统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特别是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受到现行经济活动与生活条件的影响,无论功能或是形态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植根于地缘环境和文化土壤的乡土景观,正逐渐地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而远去。

但是,由于我国在乡村城镇化和古村落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方面的不成熟,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乡土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农村自然空间环境正在被“千城一面”、“百村一貌”的小集镇和农民社区所代替,古村落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截止到2010年,我国仅幸存5709个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现如今很多地方,连一座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也没有了。

广府地区是指岭南地区广信府和广州府历经历史演变和地域地名变化而形成的一个地域范畴,包括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及珠三角周边的粤西、粤北部份地区和桂东南地区,是岭南三大民系即广府、客家、潮汕中的广府人主要生活地域和民系所在地。广府民系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整个珠江三角洲是以粤方言为载体的广府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带。其中肇庆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广州、佛山是广府文化发扬地,香港、澳门是广府文化扬名地。

 

二、古村落保护景观营造现状

“广府地区古村落”是指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根源于秦朝遗民,以粤语广府片为母语,以珠玑巷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语言、风俗、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所聚居的村落。

根据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古村落景观”是指村落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发生的场所,以某种建筑空间形式固定下来而形成的,由各种实体(道路、街区、建筑、构筑物、树木、广场、緑地和其他设施等)之间组成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总和。

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注意到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而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在于古村落古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维护与修缮,而对于古村落所处的山野河川农田作物的乡土景观的环境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包括路径、边界、地标、区域和节点等,没有做系统的分析、整理、设计和维护,从而使得古村落内作为其物质载体的道路、交通指示、给排水、环卫等主要基础设施的修缮建造技术,与周边山野河川农田作物的自然环境氛围和传统民居风格非常不协调。

由于这些构成古村落整体环境意象的组成部分:民居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体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生产模式场景以及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的营造与规划建设,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形成针对古村落乡土景观的系统营建操作方法、适宜性的设计范式和地方传统修造工艺的集成与示范,很多地方出现了保护性地破坏,出现了“乡村建设城市化”的倾向。乡村传统的环境肌理和乡土文化意象被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保护失去了内外空间景观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人们的乡愁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空间载体和文化意象。

 

三、乡土景观概念和特征

乡土景观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可以说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

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Taylor,1992),很多研究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美国学者Jackson将“乡土景观”列为与“政治景观(political landscape)”相对的概念。他认为“乡土景观”强调“风俗上的地方性、对环境具实效的适应性以及不可预期的机动性”,属于“自下而上因素驱动的文化景观”。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到九十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更倾向于传统聚落。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中心从1997年开始了乡土景观的研究,当时研究集中在云南和西藏等地,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古村落的保护应该根据当地的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水系水利、气候、地理等诸因素,充分考虑农林渔牧业等生产条件,以及民俗、宗教、纪念活动、历史、文化等生活条件,并且由上述因素综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社会的“农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因此,乡土景观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按照人性化尺度营造的农村构筑物;(2)以当地建设材料为主的统一与协调的村落景观;(3)蕴藏着年代美的景观;(4)地理上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景观;(5)具有可以成为地区象征的场所;(6)丰富的水系和植被;(7)各种生物可以生息的生态环境;(8)丰富的四季变化;(9)以植物与土地为主体的温和的景观;(10)使人联想起食物的场所;(11)顺应自然界地形过渡关系的土地利用情况;(12)山脚或者树林的边缘坐落着村落,形成具有稳定感与安全感的居住环境;(13)大地般的宽广感和辽阔感;(14)伸向远方的平原感和深远感;(15)稳重的安定感和安宁感;(16)具有历史性遗产(生活文化遗产)等【1】。

由于我国在古村落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方面的不成熟,少数政府官员的政绩工程意识严重,管理和从事乡村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村镇受经济利益驱动急功近利,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审美意识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通过多地的实地调研踏勘可以发现:有些古村落在被保护中拆去了原来的青石板或砂岩石的窄小路面,拓宽路面并铺上了如城市人行道一般的彩色透水陶砖;有些古村落的电线和网线到处乱牵,太阳能照明路灯和不锈钢垃圾箱这些基础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以及传统民居非常不协调;有些古村落的村口被设计成城市公园一般:地面硬质铺装,花坛整齐规则,绿化植物千篇一律,蜿蜒曲折的河岸被拉直并做成垂直的混凝土驳岸,完全丧失了乡土景观的生态性和多样性。

 

四、广府地区古村落的景观布局和建筑特点

广东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主要包括广州、佛山、中山、肇庆等地区的建筑。

广府地区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形成广府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其形态布局必需适应夏季雨热同期的特殊气候条件。南方气候夏季炎热,台风大雨常至,为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通风散热,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 岭南建筑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防潮、防晒的特点,广府地区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大珠三角地区及粤西地区,通风与阴凉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广府民居风格是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其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或者是介于自由式岭南水乡布局与规整梳式布局之间的过渡聚落,以及三间两廊式的合院。广府地区的大部分古村落都是梳式布局为主(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属于典型的由“侧入式模块”构成的“纵巷布局”模式。村落前方有风水池塘,作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个村落以一条垂直于民居朝向的主街(梳把)统领全局作为中轴线,以垂直于该主街的若干条纵巷为支路(梳齿)。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民居在巷子两侧,多座民居以主街为起点沿纵巷向后排开,由纵巷连接各栋民居侧厢位于山墙面的主入口。纵巷过长时,才会适度增加横巷辅助交通,但纵巷的数量远远多于横巷,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2】。

其中,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祠堂坐落于梳式布局的前排,往往紧邻横向主街并朝向水塘,位于村落中心和地形较高处(如岗地中的岗顶),为其他建筑所拱卫。它们的规模明显比普通民居大,横向三到五间,进深二至三进,大门直接开向横向主街(梳把),独立在普通民居之前,统领其后的一列民居,祠宅分离。建筑群前为广场,作晒谷之用,称为禾坪。坪前挖土成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这是排水、养鱼、灌溉、洗衣等所用的水源。土方置于村后坡地,村后和东西两侧则种植果树和竹林,形成緑篱地带。村口有门楼,上刻有村名;多座祠堂与其前面的禾坪、水塘结合在一起,形成开阔的空间,昭示着聚落中最重要的空间所在。村前有水塘是大部分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是惯例,大榕树——无论是孤植的还是密植的,它总是公共空间的主导树种,而其树龄往往与该村落的年龄相仿;榕树之下的空地,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广府民居的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像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两列建筑之间的小巷称为“里”,每家建筑大门开在侧面,大门外是巷道。民居有统一的整体朝向而缺乏核心,所有建筑朝向一致,在统一朝向的基础上,其空间布局、尺度、立面造型、材料构造等都几近一致,民居单元的模块性特征强烈。建筑具有华南地区传统建筑组合的“毗连式”特征,以小型天井组织建筑群体,各进厅堂和厢房在结构、构造以及空间上互有牵涉。建筑以硬山搁檩结构为主。在一般三开间建筑中,仅仅在心间左右两侧使用两列梁架和柱列,山墙使用砖墙承重。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前檐柱多用石柱,后檐柱有时用后檐墙取代。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明清两代,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高耸的镬耳山墙与檐口、墀头、脊饰的构造和工艺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3】。

 

五、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乡土景观营造策略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一个场所,一个空间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场所感和文化意象一般需要以下构成要素:路径、边界、地标、区域和节点等。

乡土景观营造应涵盖以下构成要素:(1)农田:耕田、菜地、村头集会地、畦埂、篱笆等;(2)河流水系:自然河流、小溪、水渠、池塘等;(3)村落:民房、房前屋后林、聚落等;(4)道路:农用道路、田间小道、村内道路及巷道等;(5)树林:近郊山林、杂木林、风水林等;(6)其他设施:祠堂、戏台、庙宇(土地庙、关帝庙)、洗衣场所、水井、磨坊、水车、木桥、小木屋、晒谷场、晾晒稻子的架台、石碑、墓地、石墙等生活风景【3】。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广府古村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江边古村落、山地古村落、平原古村落、山间盆地古村落、河涌水网古村落等。乡土景观是乡土经验的记载,它作为一种持续进化的文化景观形式,其自身的演化仍在进行之中。古村落内外道路、民居建筑、交通指示、照明、给排水、环卫等主要基础设施和古村落所处的山野河川农田正是古村落保护中乡土景观营造的主要物质载体。因此,对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乡土景观营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广府地区古村落周围的山野河川农田、农作物和乡土植物进行系统分析调查,对影响古村落整体风貌特征的村外山野河川、农田作物,和村内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巷道进行整体研究,从广府地区古村落保护乡土景观营造综合现状评价与基础设施内外在需求出发,建立一系列的综合评价指标,针对不同古村落的地域特点和建筑景观资源现有条件,系统分析和总结与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产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乡土景观呈现模式和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

广府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河流支流纷繁,水网错综复杂。广东全省河流、水道共1006 条,其中属珠三角河网的水道就有823 条。由于乡土景观实质是一种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组合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所以,广府地区古村落的生产性景观应以南方地区传统村落与水密切相关的农业和渔业为主:

(1)三基鱼塘景观: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夏季台风暴雨,常闹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当地人民根据这些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挖深低洼的土地为塘,饲养淡水鱼,并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在塘基上种植果树、桑树、甘蔗,可以稳固塘基,使其不易垮塌倒伏,由此形成“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合称为三基鱼塘。三基鱼塘既避免了洼地水涝,又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水乡村落大都属于这种洼地水塘景观的类型。

(2)海洋沿岸景观:生活在海边的村民利用位于海边潮间带的软泥或砂泥地带加以平整,再筑堤、建坝等进行海水养殖如紫菜、海带、海虾、海蟹等,形成海洋沿岸景观。

基于对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全面调研与生活及旅游需求,分析古村落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内外在需求和供给的切实问题,以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整理出适合于古村落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是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乡土景观营造策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完善古村落乡土景观营造技术,合理使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将地方传统工艺拓展,技术集成并加以应用,强调应用性与示范推广性,使地方修缮传统工艺得以传承,突出对古村落地域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在南方的风水观念中,“水”就是“财”的象征,所以许多村落在水口处修筑水口庙、文峰塔、石桥、炮楼、廊亭等,形成独特的水口园林。根据广府地区古村落的不同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重点研究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桥梁、古驿站、古关隘等的维修与维护技术,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施工工艺和技术,整理出适用于广府地区古村落乡土景观营造的民间工艺技术与维修质量控制方法。

广府地区古村落居民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村民的饮水需要水井,村民的出行需要通过河道、河涌,水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村民的休闲娱乐以及庆典活动也都围绕着水来进行,因此重点营造岭南水乡的生活性水景观:河道(河涌)景观和湖泊(水塘)景观很重要:

(1)线性水景-----水道、桥梁、驳岸、水埠以及水道旁的水生植物,共同组成南方村落的线形水景。桥梁有平桥、拱桥;驳岸有自然式和人工式和混合式;埠头有平行式、转折式、垂直式。南方地区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松、水杉。桥梁、驳岸、埠头有多种形式。典型的河道景观在珠三角水网地区的村落里最为常见,例如番禺小洲村。

(2)点状水景-----湖泊(水塘)景观,有些村落以湖泊为中心,围绕湖泊来布置整个村落。湖泊是整个村落的公共中心,形成村落的面形水景。例如广东省东莞南社村。南社村以自东南向西北的一个长湖为中心布置,村落的主要巷道垂直湖岸,湖边主要是大大小小的宗祠。除了湖泊,有的村落还筑有人工水塘,水塘和水井构成村落的点状景观。

道路也是古村落保护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乡土景观营建中重要的骨架部分,也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线性联系纽带。针对不同广府地区古村落的地域特点和资源条件,研究广府地区古村落建立生态化道路和停车场地的建设技术。选取适宜的生态建材,选择具有节能、低污染、可循环等特点的技术对村落道路设施进行生态化设计,如增强路面透水性、改善路面聚热性等,从而改善古村落的微环境。

3、提升广府地区古村落基础设施使用水平,通过乡土景观所记载的传统乡土经验与场所价值,研究道路、给排水、照明、环卫等主要基础设施完善与建造技术,解决古村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与功能拓展的可能性,突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特性。

除古村落普遍存在的街巷狭窄、停车空间不足等一般道路交通问题外,解决古村落保护与道路设施更新瓶颈以及和外部交通的衔接问题,完善街巷布局肌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满足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

提出道路设施整治的修缮技术,协调解决居民生活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广场及停车场地,以及在材料选择与道路铺装与实施中与古村落风貌保持协调。研发具有新材料、新工艺的古村落道路设施建造技术,关注与道路设施紧密联系的道路铺装形式及材料、停车场地形态、交通站点等与古村落风貌不相协调的问题。合理使用太阳能照明技术,美化照明装置;使用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增加广府地区古村落的居住适应性,使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从而真正可持续发展。

4、延续乡土性的“集体记忆”,保护广府地区古村落日常的乡村生活体验和民俗活动。保护与传承地方性的方言粤语、戏曲粤剧、服饰、饮食文化粤菜和婚丧嫁娶民俗,从土地、当地、此地和本地几个方面进行“地域性”的乡土景观重构,使它们与新的乡土生活、生产活动和行为相联系,避免古村落在保护性开发的商业运营中沦为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具【4】。

 

六、结语

当前,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的浪潮席卷中国,导致传统村镇地域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深入研究乡土景观构成和特点,针对广府地区的古村落开展系统调查,发展广府地区古村落乡土景观营建理论及地方传统修造工艺研究,是我们古村落保护工作整体成功与否,最终实现地域性和原真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进士五十八.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潘莹,卓晓岚.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南方法建筑,201403

【3】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李畅杜春兰《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建筑学报》201504

(作者黄莉,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