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第二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广府文化》年刊 > 《广府文化》第二辑 > 正文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与粤讴

2015-09-17 13:38:08 来源: 点击: 作者:周文萍(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府文化中心研究员)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认识粤讴文学价值并对其进行推介与研究的当属著名作家许地山。

一、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花生。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颇具成就的宗教学者,香港文学的开拓者。

许地山是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声誉的岭南小说家。他虽出生于台南。但3岁时即因日本占领台湾而随父母迁回大陆。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一位爱国诗人,曾任台湾筹防局统领,回大陆后在广东做县令,许地山在广东度过了10多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1905年入读广东韶舞讲习所,1906年入读广州随宦学堂至1910年毕业。

1917年,因为教会学校有津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读书,此后至1926年,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学校求学,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等,获得了文学士、神学士、文学硕士等学位。

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正逢“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代表。1919年,他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发表文章探讨社会改造、妇女解放等问题。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共12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也开始以落华生的笔名在《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诗文和小说,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其早期作品主要有散文集《空山灵雨》、短篇小说《命命鸟》、《黄昏后》、《商人妇》、《缀网劳蛛》等。

1926年,许地山在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授宗教学、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课程。1935年9月离开燕京大学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任职期间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从分科到课程设置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并参与发起香港新文字学会,推动香港的文字改革。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负责人,为香港文艺界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6年回国后,许地山以学术研究为主,著有《印度文学》、《道教史》(上)、《扶箕迷信的研究》、《国粹与国学》、《佛藏子目引得》等哲学、宗教、民俗著作,同时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较大突破,发表了《春桃》、《玉官》、《铁鱼底鳃》等小说。

二、许地山对粤讴的推介

许地山早年在广东生活了10多年,对广东的民间歌谣非常熟悉,对粤讴尤其欣赏。1922年3月,他在《民铎杂志》第3卷第3号上发表了《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一文,并同时选注了十首粤讴,向人们推介了粤讴这一艺术。

《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对粤讴的介绍相当深入全面,包括对粤讴价值的肯定,对招子庸创作粤讴情况的介绍,以及对粤讴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的讨论等多方面。

文章首先在广东的各类民间歌谣中对粤讴给予了充分肯定。许地山说:“(我)在广东住得最久,对于那省诗歌很有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把个人以为最好的那一种介绍出来。广东底民众诗歌底种类很多,如南音、龙舟歌,粤讴,山歌,等,都是很通行底。这些歌全用本地方言写成,各有他底特别性质;现在单要说底,就是粤讴。”[1]在广东众多民间歌谣形式中单把粤讴介绍出来,可见粤讴在作者心目中具有广东“最好的那一种”诗歌的地位及价值。

文章接着介绍了粤讴的由来:在招子庸于道光八年(1982)以《越讴》之名出版了自己的120余首作品后,此类韵文的创作者越来越多,粤讴便成了一种公名。而招子庸最初的创作动机则是由于他与妓女秋喜交往,秋喜死后他作了《吊秋喜》来表达他的伤感,这也成为他写作粤讴的开端。许地山认为创作动机直接影响到粤讴的内容,因此招子庸粤讴大多是描写妓女的生活,显示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文章探讨了粤讴艺术表现上的特点。许地山认为粤讴具有东方诗歌的普遍特点:“都是借自然现象来动起等等人事的情感,并且多用象征的描写法。”[2]体裁来看,粤讴偏于兴体,章法极其自由与流动。许地山还特地从东西方诗歌比较的角度对粤讴的特点做了观照,如认为粤讴的描写法不同于希腊诗的拟人,却与《旧约》里《雅歌》的象征有很多相同。

文章最后对招子庸之后粤讴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希望人们能够将粤讴保存和发扬下去。

与《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一文同时发表的十首许地山选注的粤讴作品是:《解心事》《听春莺》《缘铿》《花本一样》《潇湘雁》《春果有恨》《无情月》《吊秋喜》《无情曲》《桃花扇》,都是粤讴的代表作品。

既写文章介绍粤讴的知识,也注作品令读者实际感受粤讴,许地山对粤讴的介绍非常郑重,对读者具体了解粤讴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许地山小说里的粤讴

作为作家,许地山还在自己的小说里直接写到了粤讴。

许地山小说《换巢鸾凤》描写了阳江知事的女儿和鸾与普通兵士祖凤之间的爱情传奇,而这爱情的起点正在于和鸾因听到了祖凤在雨后花园里唱的粤讴《多情雁》:

…………

你在江湖流落尚有雌雄侣;

亏我影只形单异地栖。

风急衣单无路寄,

寒衣做起误落空闺。

日日望到夕阳,我就愁倍起:

只见一围衰柳锁住长堤。

又见人影一鞭残照里,

几回错认是我郎归,

…………[3]

正是这一曲粤讴,引起了和鸾对粤讴的爱好,由爱粤讴而学粤讴,进而与祖凤相互爱恋,最终与之一起私奔。粤讴在小说里至关重要,而和鸾与祖凤一同在花园啭鹂亭弹唱粤讴的景象也很动人。小说还引用了和鸾自己所做的一首粤讴:

萧疏雨,问你要落几天?

你有天官唔(注)住[4],偏要在地上流连。

你为饶益众生,舍得将自己做践。

我地(注)得到你来,就唔使劳烦个位散花仙。

人地话(注)雨打风吹会将世界变,

果然你一来到就把锦绣装饰满园。

你睇(注)娇红嫩柳委实增人恋。

可怪噉(注)好世界,重有个只啼不住嘅杜鹃!

鹃呀!愿我嘅(注)血洒来好似雨嘅周偏,

一点一滴润透三千大千。

劝君休自蹇,要把愁眉展。

但愿人间一切血泪和汗点,

一洒出来就同雨点一样化做甘泉。[5]

此外,和鸾送别祖凤去从军时也唱了一首粤讴:

暂时慨离别,犯不着短叹长嘘,群若嗟叹就唔配称做须眉。

劝君莫因穷困就添愁绪,因为好多古人都系出自寒微。

你睇樊哙当年曾与屠夫为伴侣;和尚为君重有个位老朱。

自古话事啥怕难为,只怕人有志,重任在身,切莫辜负你个堂堂七尺躯。

今日送君说不尽千万语,只愿你时常寄我好音书。

唉!我记住远地烟树,就系君去处。

劝君就动身罢,唔使再踌躇。

多次在小说中引用粤讴对许地山而言并非无意。粤讴为粤语歌谣,许地山创作《换巢鸾凤》时正在北平,北方读者对粤语并不易理解,许地山在为使北方读者理解在引用时加了许多注解。这种宁可不厌其烦加以注解也要引用粤讴的做法不仅使小说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也显示了许地山的艺术兴趣。

小 结

粤讴是广府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不仅唱粤讴,写文章推广粤讴,还在自己的小说中直接使用粤讴,这对粤讴的推广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许地山在北京时曾经与郑振铎同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郑振铎后来所著《中国俗文学史》里也写到了粤讴。可以推测,大力推广粤讴的许地山正是郑振铎了解粤讴的来源之一。

许地山在《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一文中希望 “广东人能够把这种地方文学保存起来,发扬起来,使他能在文学上占更重要的位置。”[6]这也是摆在所有广府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任务。

周文萍(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府文化中心研究员)

--------------------------------------------------------------------------------

[1]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陈平原编《许地山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289页。

[2]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陈平原编《许地山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291页。

[3] 许地山《换巢鸾凤》,傅光明编、许地山著《感悟名家经典小说:玉官》,京华出版社,2005年,30页。

[4]“唔”等于“不”,读如英文m。

“我地”等于“我们”。

“人地话”就是“人家说”。

“睇”北方说“瞧”。

“嘅”等于“如此”,“这样”。

“嘅”等于“的”,“底”。

此六处粤语附注,系作者原注。

[5] 许地山《换巢鸾凤》,傅光明编、许地山著《感悟名家经典小说:玉官》,京华出版社,2005年,32页。

[6]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许地山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49页。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